听《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竖式计算》有感
(2011-09-19 19:22: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磨课札记 |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竖式计算一课,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较好。本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1、
2、
3、
但本节课我认为有些不足:
1、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还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正。
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学教学中,我一直都认为计算学生易学,从而忽视了计算教学,学生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因此我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每次考试学生计算部分屡屡失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还受到多种因素的束缚,习惯于方法单一简单机械的计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老师规定用口算或笔算,计算方法是教师传授的,至于学生是怎样想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则考虑得较少。因此,我们要用最基本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尝试解决这些计算问题的实践,主动探索,在探索中来感悟,来理解、掌握算理。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景中。
在导入新课时,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练习“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字,选择其中的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学生纷纷举手,要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有代表性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计算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计算。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但教学时,我们不应仅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如教学时,围绕可视作例题的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时不合理的,甚至有时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算法,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退位减法,你认为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退后还要再减去减数十位上的数。”因而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虽然,整节课,教师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
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法则的基础上适当做些典型错题分析,以进一步巩固算理。
三、提倡算法的多样性,同时注意算法的优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时,在放手让学生试算时,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摆竖式计算的,有的是运用以前不退位减法的知识转化过来的,如: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争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因此,计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使得到发展,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但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不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所以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对算法进行适当的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有针对性。
巩固练习的设计中老师对应学生学习这一知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给予足够的注意。设计了“猜猜看”“找病号”“小狗出题”等游戏类的练习,图文并茂,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尝试了创造的乐趣,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练习的设计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给学生计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是进行了简算的题目一定要进行检验,可以采用用原运算顺序再算一次的方法,以确保计算的正确率为主要的目标。
在计算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简算。一定要学生养成先判断后运用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每一种的简便计算一定是要有相应的运算定律作为依据的。并且虽然改变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并不影响该题的最后结果。让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有个正确的认识。那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更多的简便计算的错误。
六、建立错题集,错误中不断提升。
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遇见学生的计算问题,要注意及时的发现,教师要建立错题集,在复习中拿出来让学生练习,看看是否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让学生在错误的例子中发现问题,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的做法,又要发扬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中不断地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既做到扎实有效,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