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读《菊与刀》有感

(2023-01-01 14:43:18)
标签:

菊与刀

分类: 读书
       2022年最后一天加上2023年第一天,读了一本声名很高的书--《菊与刀》,一本基于二战日本投降前夕分析该如何应对日本战后工作的报告而发表的著作,论述了日本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和儿童教育,是美国文化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对于人类学的认知,我最早接触的是挪威人类学家、著名的探险家托尔·海雅达尔(Thor Heyerdahl)的《孤筏重洋》--一本冒险多过学术研究的传记文学,所以对于《菊与刀》我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好奇于日本到底为什么本来和中国一样闭关锁国,一样落后,却可以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又是怎么在二战后迅速恢复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的?一方面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有偏差的,作为人类学的名著,它是对日本民族性的研究,不是讲述日本历史的书籍;另一方面来说,这本书也部分的解答了我的疑问,因为一个民族的内在本性决定了它会选择何种道路。
       这本书一共13章,第1章是对于成书的背景介绍,也是方法论的讲解,介绍了人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由于战争原因,不能实地考察日本,但通过已有的研究日本的书籍,以及对日本战俘和在美国的日本侨民的走访调研得出后续章节的结论。第2章讲述了战争时期日本人的种种不可思议表现(本章内容不止于此,只是我对于这部分内容印象更深刻一些),甚至宣扬精神可以战胜死亡,对于我等唯物主义者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但想起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正剧中对于日本军人的展现,又似乎印证了其中一些描写。第3章讲解了日本的等级制,一直以来我也没太搞清楚天皇、幕府将军、武士、平民之间的关系,看了这一章终于搞清楚了。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日本已经没有了将军和武士,但其他都还在,只不过可能没有原来那么泾渭分明了,尤其看新闻报道过日本的贱民群体依然如旧。再想想印度的种姓,欧洲的贵族等等,人类离真正的文明还相差甚远。第4章介绍了明治维新,本来是底层的商人通过与武士阶层的联姻实现了阶层的提升,通过政治手段低价收购国家资本而掌握国家命脉,资本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第5、6章介绍了日本人对于负恩还恩和义的认知及处理。作者认为日本甚至东方各民族都自认为是历史的负恩债者,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负债感,忠孝等都是基于这种恩债的报恩。作者把这种负恩债感与美式欠债还债相类比,我大概能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也不是很认同这种类比。不过看到作者指出日本人贬抑中国的仁,把地痞流氓、黑帮社会等盛行的“强盗的荣誉”等同于中国的“仁”,我真的是震惊了。但想想二战中日本人的残暴行径,我又有些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对于这个问题,附录节选的日本人的评论也不认同这个观点,不过一个至今不承认大屠杀的民族,我看作者论述的挺中肯的。另外,这两章的内容也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日本企业主认为他们对雇员有恩,雇员应该感恩于他们。第7和8章论述的是义理和名誉,不是很好理解。正如作者所说,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认知和东方其他民族的认知是不同的。书中列举了日本画家牧野芳雄的“敏感”--可以体谅杀人犯,但不能原谅嘲笑他的人,因为杀人犯杀害某人肉体,嘲笑者杀害他人心灵,心灵远比肉体宝贵,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这个价值观我真的是难以理解。第9章讲的是日本人的人情观,他们对感官享乐十分宽容,并且把肉体享乐当作艺术一样加以培养。嗯,怪不得某产业在那里如此发达,原来如此。第10章叫“道德的困境”,讲的是义理和义的冲突。书中列举了日本著名《四十七士物语》的故事,四十七士既要履行“对名分的义理”,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的主君复仇,杀死幕府将军的亲信,又要对幕府将军尽“忠”,所以最终切腹自杀。为了消融义理和义的冲突,所以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宣称义理是小节,对天皇是大义,要行大义。这也是后面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人能够迅速转变态度的原因。第11、12章讲的是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在我看来这两个是一体的。正是因为日本人对自我修养的认知,才有了对于儿童教育的种种行为和规范。我不了解禅宗,所以对于作者讲解的日本人的禅宗和中国有什么差异不胜了了,他们追求的圆熟练达大概和我们理解的应该是不一样的把。不过对于儿童教育,网上倒是看到一些被国人羡慕的点。比如有报道说日本小学生每天自己整理内务,带的便当非常精致,非常讲秩序且有礼貌。看了书中的讲解,可以窥见其原因。我是不再羡慕了,还是自己的童年比较幸福。最后1章叫“投降后的日本人”,没啥可说的,毕竟这本书是1946年出版的,想了解直接看现在吧。
       这本书有些章节挺颠覆对日本人的认知的,不过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准确就见仁见智了。就如中译者说的,本书出版后,日本各界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但它如此畅销读一读应该是有好处的。
       最后,引用本书两段话作结,日本人看似矛盾的行为表现,其实是有其内在统一性的:
       (第1章)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居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第10章)经年累月,漆坯上的漆层涂得越厚,做出来的漆器就越贵重。一个民族也同样如此。……人们讲到俄罗斯人时会说:“剥开俄罗斯人的外表,出现的是鞑靼人”;对于日本人,人们也可以说,“剥掉日本人的外皮,除掉他的漆层,露出来的是海盗”。但请不要忘记:日本的漆是珍品,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它不是掩盖瑕疵的涂料,没有丝毫杂志,至少与坯质同样精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