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2009-02-17 12:21:11)
标签:
心理就业心理教育思修教学专题择业择业就业大石头教育 |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心理障碍,既不利于择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方式,然而,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合适的位置。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大学生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误区。心理误区是指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正确意识的状态。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我不能比别人差”的攀比心理。大学生第一次面对职业选择,衡量自身价值在职业选择中是否真正体现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与周围同学相互攀比,作为自己就业好坏的尺度。尤其学习好一些的学生更是如此。在选择中,攀比妒忌、强求心里平衡,把比别人强作为标准。结果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2)“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理。有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入了龙门,读书多就等于身价高,择业时把眼光盯着大城市,从机关到合资企业等,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眼 高手低,一旦找不到工作就万念俱灰。
(3)“白玉有瑕”的自卑心理。有些毕业生过分看重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还有一些人因犯错误抬不起头来,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自己专业不好而信心不足,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工作。
(4)“温良恭俭让”的保守心理。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竞争意识,害怕树大招风,不愿当出头鸟。到了人才市场,本可一试锋芒却总是退避三舍,不敢自荐,过分谦虚,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自卖自夸”,以致错失良机。
(5)“举棋不定”的犹豫心理。有些毕业生择业时缺乏主见,常被家长同学所左右,身不由己,以致“彩球”四处飞,中了哪家算哪家,可一旦签了协议后又后悔不迭。
(6)不敢谈薪水的心理。货真价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在人才市场同样适用。假如你对薪水要求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你不仅不能表达你的自信心,还可能给用人单位以前工作不称职的印象。
(7)过分看重个人履历的心理。个人履历重要的作用仅在于能敲开招聘单位大门,至于是否真能进入门槛,更在于接下去的考试和面试。因此求职者应花10倍的工夫准备面试。
(8)“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结果是自己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忽视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失去合适自己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冲破以上误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分析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勇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学做“当代愚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