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2009-01-09 13:43:36)
标签:

思修

教学

效果

评价

大石头

教育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经济、哲学、政治常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主阵地、主窗口,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与其他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就德育课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体系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

关于学生评价体系,德育课有着与其它课程一样的弊端。笔者整理了有关文献,归纳现行的学校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着以下不足:

1.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传统德育课评价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对学生一段时期(通常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片面重视以学生终结性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 式,甚至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师乃至学校的评价依据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平时思想行 为表现很差的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其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可能会得到高分。这已是课堂内的常识,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

例如一个班级可以以一些很死板的方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让学生在终结性的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不但不意味着该班的教学质量很好,反而掩盖了该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另一些班级不强迫学生去苦学,让学生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自我发展,这样或许不能使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中取得好成绩,但我们可以相信该班的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是有很大的潜力的,难道我们可以说该班的教学质量不好吗?

2.评价的内容、方式过分单一。如 今在德育课的考核评价内容中,主要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对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则视而不见。既然只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情况,填鸭式教学就成为 适用的、简便的、高效的教学方式。采取单一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分数的高低,是传统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的通行做法。考试的主要题型无非是选择、判 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重现能力,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 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目的背道而驰。

由于道德可以教化,因而能够被记忆,而一旦为被教导者记住便认为其已被教化,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是讲一段大道理,然后问:你记住了吗?告诉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就 算孩子告诉你他记住了又怎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名词、理论或政策的记忆。片面的 掌握知识,死记硬背,这就是德育课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从而导致传统的德育课只侧重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用纸笔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只对过去的关注,评价焦点只以结果为中心。所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3.过分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呆板,忽视质性评价。考 核只看分数,不看能力,更不看思想品德。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相对较难,特别是它的评价与升学、就业、评优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 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丧失区分的功能,不像一张试卷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任何体制都有惰性,运行之中都有偏离原来方向的倾向。既然思想道德评价是一道难 题,较难服众,不如知识考查快捷方便,体制就倾向于用分数来量化地考核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这无异于鼓励教师把德育课上成知识传授课。

量化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在德育课上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思想品德的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得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以保证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实际上异化了德育课中教师的和学生的,使其与最初的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盛行是这种评价体系弊端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

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课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再次是评价形式多元化。在原有的纸笔开卷测试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等等。最后是评价功能多元化。评价做到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德育课的评价应由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等几部分构成。
1
.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访、家访、家长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其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
2
.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
3
.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知识评价等四个方面。  自我评价可 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 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是整个学生 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学互评就 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学生 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 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 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评价可在课堂和课余两个时段进行,而以课堂评价最为重要。课堂 上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活动情况的评价,这种评价能比较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课余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完成作业 的情况,而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形成性练习、论文、漫画、时事评述、手抄报、课件或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形式。教师的评价 既要客观又要具有鼓励性,因此要多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同时还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要利于学生的发展。  知识评价就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考试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这种评价是对其他评价的有效的检验,可以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题型要多样化、灵活化、生活化,要通过考试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 用、能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可由闭卷(对基础知识的水平性评价)和开卷(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与形式:如研究性活动、制作课件、撰写小论文等)两部分组成。

同时,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合应该是动态的,既有终结性的评价,又有过程性的评价,也就是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情感领域和知识领域取得提升。

总 之,德育课学生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 少知识。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所能达到的,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 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为德育课的学生评价研究击起零星的浪花。

(作者:黄剑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