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月太阳历修正中医“长夏”之漏

标签:
黄帝内经十月历十月太阳历长夏中医 |
分类: 奇谈怪论 |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也有人说它是一门伪科学,这种说法也并不全错,其实古代巫与医确是同道中人,也多少存在一些迷信的成份,但是从根源上说,中医的一些理论可能超过了现代科学的范畴,且不论其是真伪,但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顺应自然,顺应天时,就是远离疾病的最好医术了。
说到中医的顺应天时,就不能不提到五行学说了,话说中医学的鼻祖《黄帝内经》就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发展起来的一本中医宝典,有学者考究,它虽然托名黄帝,实际可能只是先秦甚至是战国或汉朝时的作品,但不管怎样,它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根源,却与汉代兴起的五行学说联系密切,今天也不提中医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单说《黄帝内经》里提出的一个词汇“长夏”。
“长夏”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可是“长夏”是什么回事?这得从五行学说说起,阴阳五行专家邹衍在发表他的“宇宙五行”对应“世间万物”发觉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跟五行中木火金水相对应时怎么也少了一行“土”,于是他从每个季节的伯仲季里单挑了一个词汇“季夏”作为春秋之间的一个季节,这样就完美地把它的“五行”一年四季完美对应起来,这是一项创举,后来那些学者们发现,原来《黄帝内经》里那个“长夏”原来就是邹衍所提的“季夏”呀。于是《黄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终于与邹衍的五行学说完整地合并了起来。
但这个合并结果其实并不完美。原本邹衍提出“季夏”概念时,就说这是指夏天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六月份,换成“公历”大概就是在7月7日到8月6日之间,这倒也符合“季夏”的原意。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对应四象,按照每象对应三个月非常地完整,可是“季夏”这个“长夏”之后问题来了。代表木的春季三个月,代表火的夏季两个月,代表土的长夏季一个月,代表金的秋季三个月,代表水的冬季三个月,这明显不平均嘛,特别是五行中重要的土怎么可以只有这么少?有人不愿意了。
于是《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出现了“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它的意思就是说,土是管中央的,没有土这一行,其它四行都全散乱了,没有中央的土制约,四季也就乱了,于是从每季三个月中各抽出十八天,作为专属于土行。如此而来,五行的结构又与《黄帝内经》的理论完美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中医学的基础。但这摆明了不就是古代人的强加附会了嘛,这对么?
小子我是想反传统了么?居然质疑伟大的五行学说,居然质疑伟大的中医理论?非也,本人是五行学说的忠诚的拥护者,也是中医理论的仰幕者。我对这两种学说理论其实毫无质疑,但我觉得还是有问题,问题就在把他们对应方式。他们不应该这样对应。我在此提出第三种对应方法。
中医的理论讲究阴阳合一,又有女七男八的说法,阴是指月亮,月亮是影响节生物的规律和节奏,与它相关的就是女性代表孕育,而孕育都是以七为倍数进行,比如女性生育时间,生理周期,跟月亮有着惊奇性的对应,而阳是指太阳,太阳是影响四季和气候的最主要因素,调整生物的节奏与四季达到和谐,与它相关的就是生长,而生长都是以八为倍数进行,这就是中医最经典的阴阳合一之法。既然影响四季最主要原素是太阳,那么以太阳为历法来作为分割四季的办法就是最恰当的了。
这就要涉及太阳历了,其实世界太阳历法那么多。我读不透也吃不消的,但在我国最实用的其实也就三种太阳历,一种就是天干地支历,其实就是我们常用日历上用于算日子老皇历,另一种就是二十四节气历,再有一种就是彝族太阳历,第一种历法太熟悉就不细说了,单表第二种历法和第三种历法。
二十四节气历也称为北斗历,其实就是把按照北斗旋转为依据一年三百六十五(六),按每五天为一候平均分成七十三等分,每隔三个等分中间即十五天就以一个节气名称来对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果这都不懂,请各位自行百度。
那彝族太阳历原理也比较简单,它按照十二天为一节把全年三百六十天平均分为三十个等分,剩余五六天为过节之用,每三个等分即三十六天就一个月来对应,为三十个等分就变成十个月,单数月为公,双数月为母,一公月一母月成为一季,一年就等于五季,如果出现岁差,就按照“以太阳定冬夏,以北斗定寒暑”的原理进行修正。这就是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首先,它十二天为一节是每天对应十二生肖中一个,这是符合国人的习惯的,把一年分成十个月,就好比人的十个手指,每个手指代表一个月,五个月代表一个手掌,这是一种非常原始却非常有效的历法,最重要之处,如果把其中五个月对应为阴,另外五个月对应为阳,那么十月太阳历就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对应起来了。
既然二十四节气历与太阳历都是太阳历法,他们都是太阳运行时间的记载。那就应该先把二十四节气和十月太阳历先行结合一番了,按照十月太阳历的起始方法,大寒结束后休息五六天就进入立春,而这五六天恰好就是二十四节气历的五六天,我们把这五六天都暂定为春节,而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与十月太阳历中的一月初一是相同的,因而就可以对应起来的。
如果把十月太阳历第一个月1-36排列起来为第一行,把二十四节气按照15天为一个填写,太阳历第二个月37-72排列为第二行,那么就会出现如下规律,
太阳历第一个月 + 太阳历第二个月 = 春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太阳历第三个月 + 太阳历第四个月 =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太阳历第五个月 + 太阳历第六个月 =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太阳历第七个月 + 太阳历第八个月 =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太阳历第九个月 + 太阳历第十个月 =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个公母五季正是对应春天之木,生夏天之火,生长夏之土,生秋天之金,生冬天之水的阴阳五行学说。而《黄帝内经》中的五季说法也能五行完整结合起来,其实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是公历,公历其实跟二十四节气大致相近,有个口决是“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那么把它换算成公历那就等于,
2月
4月
6月21日至8月23日 =长夏
9月
11月23日至次年1月21=冬天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严格对应某一天,而太阳历对应一段时间,再加上公历因为存岁差的关系,上述的时间会发生变动,但是从一定角度来说,时间是模糊担却是接近的,但却不是完全严谨地,实际上历法的学问非常深奥,一时半会我也吃不透,但得用这种方式来重新解读中医的“长夏”,且不论学术范畴,只单论好玩与否,我想会是另外一种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