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按吴晓东解《山海经》方式读《海外四经》

(2015-06-26 22:44:49)
标签:

山海经

海外经

海外四经

海外

分类: 天文山海星官

写在前面:本人为吴晓东先生的解读山海经文章完全折服,他有一篇特别经典的文章我想把它转载过来,可是照搬又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我直接抄录他里面一些精华结论片断,再补充一些个人的小见解,汇总成一篇简短的小文,当作自已存档之用,也是作为对吴晓东先生的崇敬,希望吴晓东先生见到别见怪。

吴晓东观点一:《海外四经》条目数,都与七有关!

《海外四经》每个部分都一个条目接一个条目地逐个描述,一个条目可划为一个段落。用上一个条目作为下一个条目的位置参考,宛如一条铁链,一环扣一环。整理如下:

《海外南经》:1、结匈国,2、南山,3、比翼鸟,4、羽民国,5、二八神,6、毕方鸟,7、驩头国,8、厌火国,9、三珠树,10、三苗国,11、臷国,12、贯匈国,13、交脛国,14、不死民,15、歧舌国,16、昆仑虚,17、凿齿,18,三首国,19、周饶国,20、长臂国,21、狄山。

《海外西经》:1、长股之国,2、肃慎之国,3、白民之国,4、龙鱼陵居,5、诸夭之野,6、穷山,7、轩辕之国,8、女子国,9、并封,10、巫咸国,11、女丑之尸,12、丈夫国,13、{次鸟}鸟詹鸟,14女祭女戚,15、形天,16、奇肱之国,17、一臂国,18、三身国,19、大乐之野,20、大运山,21、灭蒙鸟。

《海外北经》:1、北海内有兽,2、平丘,3、务隅之山,4、范林,5、三桑无枝,6、欧丝之野,7、跂踵国,8、寻木,9、拘缨之国,10、禹所积石,11、博父国,12、夸父,13、摄耳,14、无肠之国,15、深目国,16、共工台,17、相柳,18、柔利国,19、一目国,20、烛阴,21、无啓之国。

《海外东经》:1、<长差>丘,2、大人国,3、奢比尸国,4、君子国,5、虹虹,6、天吴,7、青丘国,8、竖亥,9、黑齿国,10、汤谷,11、雨师妾,12、玄股之国,13、毛民国,14、劳民国。

于是发现这一个规律,《海外经》的条目都与七有关,是七的倍数,为21、21、21、14,对比吴先生的作品《占星古籍:从<大荒经>中的二十八座山与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对应来解读<山海经>》得出结论:《海外经》与《大荒经》具有密切的来源关系,在《大荒四经》里,每个叙事单位所描述的事物数量没有统一,有多有寡。但也能推测,《海外四经》条目数很可能是从《大荒经》的各个叙事单位中均匀抽出来的,所以都是七的倍数,即21、21、21、14。至于为什么《海外东经》是14个条目而不是21个,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按吴晓东解《山海经》方式读《海外四经》

以上是从吴晓东先生文章所搜罗到的一个经典片断,以下为按照这种思路继续下去的个人见解:

《山海经》是述图之书,按照古代地图的画法,与现今的地图是完全相倒着过来,因为古代人以北为尊,从北方看图自然是北面为下,南面为上,古代的地图应该就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左东右西也正好符合我们常说的左东青龙右西白虎的习惯,就不再细述。

参考吴晓生前面所列的数值,回到《海外四经》原文中,参古图习惯:

《海外南经》的条目顺序从1-21是自西向东排列,即从右到左;

《海外西经》的条目顺序从21-1是自南向北排列,即从上到下;

《海外北经》的条目顺序从21-1是自西向东排列,即从右到左;

《海外东经》的条目顺序从1-14是自南向北排列。即从上到下;

《海外南经》第二三段: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海外西经》第二段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这里共同出现了“结匈国

而在《海外西经》最后第二段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

《海外北经》开始第二段

【綮糸换月】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綮糸换月】。

这里共同出现了“长股国

以“结匈国”和“长股国”作为两经之间的交叉点,更能说明《海外四经》的写作顺序是完全符合古图习惯的,即以“结匈国”往左看就是《海外南经》往下看就是《海外西经》,以“长股国”往上仍为《海外西经》,往左看就是《海外北经》。

这就形成一种规律,如果将上述条目全部排列在一张表上《海外四经》刚好构成一幅从右向左翻开,再从上往下看的古代地图,这正是符合古人看竹简的习惯的,这也正间接说明了,《海外四经》就是一部述图之书。

在从右到左平铺的《海外四经》图中,又同时出现如下规律:若以《海外南经》的“南山,狄山”《海外西经》“穷山”《海外北经》的“务隅之山”这四座山峰为基本座标点,那么就出现更加平均四十个方国分布其中。方国分布情况如下。

从“南山”到“穷山”共八国,分别为:“结匈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之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之国“

从”穷山“到”务隅之山“共十二国,分别为:“白民之国,肃慎之国,长股之国,无啓之国,一目国,柔利国,深目国,无肠之国,摄耳国,博父国,拘缨之国,跂踵国,”

从“务隅之山”到 “狄山”共八国,分别为:”劳民国、毛民国,玄股之国,黑齿国,青丘国,君子国,奢比尸国,大人国,“

从”狄山“到”南山“共十二国,分别为”长臂国,周饶国,三首国,歧舌国,不死民,交脛国,贯匈国,臷国,三苗国,厌火国,驩头国,羽民国“

如此而来,则出现了左右各八国,上下各十二国的长方矩型图。但为什么选择这四座山却忽略”大运山“及”禹积石山“呢?如果把上述这四十个方国除去那就出现更加规律的情况:即”南山“附近有“大乐之野“,”穷山“附近有”诸夭之野“”而“务隅之山”附近有"欧丝之野"“而”狄山“附近有”寿华之野“另外“海内经”中的“都广之野”与“栗广之野”“大乐之野”与“大荒之野”此四野再加上大荒经中的”都广之野,冀州之野,苍悟之野,沃之野,”则近似于“九野”中的外围八野“而”狄山“旁有”嵯丘“,”务隅之山“旁有”平丘“很明显”“大运山”则有些类似于“另一座山丘”。

如果把这些方国及地域排除在外,那么《海外四经》就分别出现了以下四个地区的典型事件:

《海外南经》

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

三株树叶皆为珠,为树若慧。

羿弓矢与持盾的凿齿战于寿华之野。

《海外东经》

夏后启舞九代于大乐之野

刑天与帝争神断首于常羊山

女丑生而十日杀之于登葆山

《海外北经》

烛阴呼息风于钟山

禹杀相柳为众帝之台

夸父遂日饮于大泽,杖化邓林

三桑无枝于欧丝之野

《海外东经》

汤谷扶桑十日所浴

竖亥自东向西步天。

天吴于朝阳之谷。

据此显示,《海外四经》是一幅经整理后比较工整的画图。而这幅图画,正好就是描述太阳在各个地方的景象,正好是东面日出,西面日落,南面为影,北面无形。这正是《大荒四经》的另外一个版本,其实《大荒四经》更多是类似于一幅天文历法图,而经过刘秀的整理,《海外四经》俨然失去了《大荒东经》中那种古朴的天文意味,表面上变成了一幅地理书,实际上他仍旧是一幅天文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