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洋政府上将名单分析(转载和编缉)

(2015-03-08 12:21:36)
标签:

军事

分类: 一口气写完民国内战

我照着从天马行空博文中转载来的北洋上将(也见于铁血网的北洋上将乱拆乱谈!! )那篇博文按照他的分类法把它转载并进行简单编缉,只是作为存档用,我找不到确实原作者名字,希望原作者见谅。

除后面追赠或追授的二十九个上将之外,民国北洋政府共颁授上将六十六次,共六十五位上将,周荫人被授陆军上将两次,成为仅见。因此共有六十五人。这六十五人中有五人4.刘冠雄,5.萨镇冰,23.李鼎新,47.杜锡珪,58.蔡廷干都是海军上将,其余六十人,都是陆军上将。因为海军上将除蔡延干外,其它四人都是福建人,他们基本不属于任何派别,下文就只对这剩下的六十位上将军进行分门别类,看一下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班底组成?

第一批:清末旧军8位

7.姜桂题,10.张勋,14.张锡銮,21.赵倜这四位是属于清朝武卫军的旧军官员,6.荫昌,17.倪嗣冲,33.江朝宗,45.张广建,55.马联甲这四位在清末时与袁世凯有着同事关系的,这八位常以北洋元老自居,袁亦对之倍显尊重,只是所带部队,要么是未经现代化改造的旧式军队,要么是地方军,均属北洋的外围武装,并非北洋正规军。

第二批:小站新军系:17位

3.段祺瑞,8.冯国璋,9.段芝贵,13.王士珍,15.曹锟,18.李纯,20.王占元,22.陈光远,24.卢永祥,25.张怀芝,27.王怀庆,29.田中玉,32.张绍曾,36.陆锦,40.蔡成勋,43.蒋雁行,48.赵玉珂,这十七位是直接受知于袁世凯,是在小站时期或稍后由袁直接吸呐并一手栽培的,他们大多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他们的的状大全靠袁世凯,为感恩图报,也就全都成为袁的心腹干将,成为日后北洋军阀团体的上层骨干。

第三批:北洋六镇系:16位

19.靳云鹏,26.吴佩孚,28.齐燮元,30.王承斌,31.冯玉祥,39.曹锳,46.萧耀南,50.孙传芳,51.周荫人,52.张福来,54.王汝勤,56.吴光新,59.卢香亭,60.陈调元,62.郑俊彦,63.刘宗纪,这十六位是在北洋军向全国扩军过程中成长的成为后期主要骨干,他们就是传统中认为的军阀混战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基本都有是小站新军系的门生,

第四批:东三省军阀系4位

16.张作霖,57.张宗昌,65.吴俊升,66.张作相,这四人是传统上认为的奉系军阀,其实他们的本身出身就是清末的巡防军,是属于地方的军队,不属于国家军队,但是也正因为这批地方军,却造成了后期的军阀混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白手起家的张宗昌了。

第五批:西南军阀5位

11.龙济光,12.陆荣廷,44.刘存厚,49.刘湘,53.袁祖铭 这五名并称西南军阀,其实四川,云贵,两广由于地缘偏远于北京加上四川长期处于混战阶段,但是西南军阀在民国中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他们关系相互交错,或多或少都成为国民党北伐的主要前期力量,其实他们也算是一方势力了。

第六批:中间系及政治需要6+4=10位

34.杨增新,35.阎锡山,38.陆洪涛,42.刘镇华,45.张广建 37.那彦图,这六名在军阀混战中或是地域阔别中原,或者根本不归北洋所辖,或者在军阀混战中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左右摇摇,于他们们各自始成一派,都似乎超然物外,聂宪藩实际上更是政治需要的结果。1.黎元洪,2.黄兴,41.聂宪藩,64.张其锽这四位上将军都是政治的产物,前两位是上将军制度不成熟的表现,后两位是上将军制度被玩坏了的表现。

其实这个名单位大体能够反映出当年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只是也有个确实是属于名不负实的上将,比如陆锦和曹锳,他们仅仅是直奉战中的两个师长,封为上将军明显有越级之嫌,而聂宪藩和刘宗纪也仅仅是军务帮办或统领,而张其锽更加只是个秘书长,相反,陕西陈树藩和闽西李厚基却由于两省事变,没能授得上将,而东三省鲍贵卿、孙烈臣也完全比孙传芳手下的五省联军周荫人、陈调元、郑俊彦、刘宗纪、卢香亭更有资格得到上将军侍遇,皖系的曲同丰,傅良佐都比其它那些后辈都有资格,只不过当时由于直奉战争期间等各种原因,导致一些不入流的也混入了上将军队伍,所以很多人喜欢把北洋军再细分出直皖两大派,这是按照其它方式划分的结果,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划,太容易造成混乱了,所以就不在这一篇里体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