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记忆、存储及再现的全息模式
(2012-08-18 21:55:03)
标签:
杂谈 |
关屹瀛1
[1]东北大学
摘要:本文首次阐述了大脑记忆及再现的全息模式,指出大脑记忆和再现模式在宏观上类似于全息照相的原理,眼动θ波起到全息参考光的作用,是识记、存储和再现的必不可少的“钥匙”,
关键词:大脑
1前言
大脑是如何记忆和再现的呢?为什么我们在思考时眼球总在无“意义”地运动呢?科学家在给猴子短时呈现一种长方形光带,并测量神经元的反应时发现,当光带位置改变时,沿着其中一个视神经元传递的脉冲数不变,但放电模式--脉冲序列中的脉冲间隔--的确以一种完全可以再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一个位置上的光带做一次测量,得到一个模式,再在其它位置上记录下别的模式,然后,回到第一个位置,又一次得到了第一个脉冲序列的模式[1]。
试验表明:家兔视觉皮层不仅接受来自外膝体和丘脑枕核的视觉传入冲动,而且还接受丘脑中央外侧核等传入的动眼信息[2]。另外发现,眼球转动时,外膝体将受到抑制[3]
2 全息照相
2.1 全息照相
两束由同一光源分离的激光,一束照射物体(物光)后与另一束没有照射物体(参考光)但是同源同频的激光在感光片上形成干涉图样,从而把物光的频率、波面、波幅等大量的信息固化在感光片上。
2.2 全息图片再现
2.3 全息照片的特点
2.3.1 多次成像。可以在一个感光片上承载大量的图片;
2.3.2 任一个局部都包含了物体的全部整体信息;
3、大脑记忆及再现全息模式
山口的理论与上述HM病例完全违背。笔者认为,HM的病例说明,建立新的记忆,海马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说明且记忆和记忆的再现不是一个回路,记忆的再现过程并不必须经过海马,可与海马无关,且记忆最终并不固化在海马里。
wolf singer 等人已经证实:在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存在40赫兹的同步电发放振荡波。他们在猫脑内相隔较大距离的神经元上记录电信号时,发现对来自同一物体的刺激,神经元电脉冲发放趋于同步。对明显无关的刺激,神经元虽有发放,但不同步。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建立关屹瀛大脑记忆与再现全息模式。笔者认为,放电模式包含了该物体及物体周围空间的大量几何信息,而脉冲个数,包含了该物体的固有信息(如颜色信息等)。由于海马与脑皮质区之间存在的多渠道“映射”,电信号在海马的膝状体处被由丘脑产生的θ波“调制”成一段一段的电信号,由此按频率的不同被分别送往大脑视觉皮质区及额叶的不同区域,形成了专业化分区(如脸部区、不同的图形区,颜色区等),在那里与丘脑中央外侧核等传入的动眼θ波相互作用,通过类似“干涉”的原理,改变了神经突触间的化学物质及神经网络结构,从而把电信号携带的信息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部分皮质上。把电信号加在θ波上,或者说电信号以θ波为载体的形式非常类似全息“调制”、“成像”的过程。笔者认为,从整体而言,大脑有专业分区,但在分区内部则是全息的,即任何局部都包含整体信息。换句话说,在某一专业分区内,如果轻微损伤了一小部脑组织,则不会影响该专业分区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我们回忆时,又是怎样把大脑中贮存的信息再在现出来的呢?
笔者认为,当主管意识的大脑前部的额叶发出指令,人们便不断转动眼球进行思考,这正是大脑检索、提取脑内信息的过程。正如文学家描述的“眼球一转,计上心来”。此时外膝体被抑制,新输入的电信号不能被“调制”,从而阻断了视觉信息的输入,不至于干扰大脑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此时由眼球转动产生的θ波与某一电信号经存储时的θ波的频率相同时,相关的不同神经元之间产生同步“共振”,这样便把以该频率固化在大脑皮质及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激发出来。这一过程类似全息图的再现过程,又类似于收音机搜索电台的过程,当收音机的固有频率调到与空间中某一电台的电磁波频率一致时,产生共振,该电台的信号,便被放大,提取,接收。这就是联想和幻想的机理。这一原理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思考问题时,眼球也必须在“无意义”的转动的原因。
此外,如果在睡眠时,动眼神经无意识运动,当发送的波与某个信息存储频率一致时,同样能激活该信息,产生共振,这就是梦境的由来。
6、结束语
总之:视觉信息在大脑的存储和再现的过程,类似一个全息图片的制作和再现的过程,动眼θ波相当于制作全息图片时的参考光的作用。
可以推断:当视觉皮层接受不到来自动眼神经信息时,人将不能再现(回忆起)大脑所存储的任何视觉信息。
大脑是宇宙进化中最杰出的产物,是宇宙的灵魂和主宰。因此,象人类仿生鸟类从而制造出飞机,仿生鱼类从而制造出潜艇那样,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能模仿人类的大脑制造出新一代全息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黄秉宪
[2]赫尔曼。哈肯
[3]威廉。卡尔文
[4]王鸣阳 记忆之迷
Holographam Model of memory and reappear of brain
Abstract
key word: cere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