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书上说“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婴儿在母亲和家人的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有在母亲或家人身旁才觉得安全;而生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婴儿就会出现焦虑,甚至恐惧。婴儿从四个月起就能认母亲,6个月开始认生,8-12个月认生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
可口可乐正处于这个阶段,目前可乐还好,可口表现得更敏感。这次,恰逢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换班,于是可口的小情绪一触即发,除了爸爸妈妈,其它人概不能碰。对她来说,四个月时的记忆尚浅,爷爷奶奶和新来的姑妈(以后专门照顾可口可乐)都还是“生人”。
早晨爸爸出门后,她就成了一块粘在妈妈身上的小麻糖,一刻不离。最初,生人靠近些,多看一眼都不乐意,直往妈妈的怀里钻;有时原本玩得正开心,可一看到生人走近就又紧张起来,赶紧揪着妈妈的衣服,眼神闪烁;任何时候妈妈只要从她的视线一消失,立刻大哭,伤心欲绝;甚至出去玩时,换人推她的小车都不行,唯恐生人把她“偷走”;她时刻警惕着,连睡觉也不放心,时不时的要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在哪里。咳,就这么一个小人儿,这么一个小脑瓜,她怎么能这么执着呢?
按理说“认生的程度与婴儿的先天气质有关。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的婴儿,认生较严重;而性格外向、乐于交往的婴儿,认生较轻”。而对比两姐妹的性情,怎么也不能把平时开朗活泼的可口归于性格内向型,可口的认生也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仔细分析,可能与可口更懂事,对环境和细节的认知程度较高有关。因为可乐出生后在温箱多待了二十多天,那段时间几乎与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安静,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比可口晚了近一个月,所以在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一直表现得比可口慢一拍。而认生正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忆变化。“它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孩子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够区分熟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人的脸;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了孩子对亲人和对不熟悉人的不同态度。”
后来为了逐渐消除可口的紧张与恐惧,我们采纳了专家建议,用“系统脱敏的心理疗法”来克服她的胆小、认生行为。具体做法是:先由妈妈抱着她在远处观望生人,然后离得近一点让她与生人接触,逐渐增加强度,鼓励她与生人相处,慢慢地使她的焦虑程度降低。 如此尝试了几天,可口确实有很大转变,看着“生人”陪她出去玩又陪她回家,并没有把她“偷走”,慢慢地也就放心了;而每天生活在一起这几个“生人”也都慢慢变成“熟人”啦。
现在,可口基本恢复了常态,整天乐呵呵的,偶尔撒撒娇,出门见人就咿呀打招呼。
哭泣的小麻糖融化了。


可口以前总是笑脸示人,这次“糗”大了,妈妈离开一秒钟就哭成泪人,羞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