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网络时代的文学坚守
(2011年11月8日)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应邀参加四川作家网上线暨两岸三地文学峰会,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衷心祝愿四川作家网人气旺盛,繁荣发达!祝愿各位作家朋友开心愉快!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电脑的普及极大地减轻了作家的劳动强度,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繁荣。我因为自己的作家身份,经常被媒体问起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我通常会这样回答:一个好的作家不论在纸上写作,还是是网上写作,都能写出好作品;不好的作家哪怕在竹简上写作,也写不出《史记》。
我认为用载体和写作工具划分文学类型,本身是件很荒唐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否认所谓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的存在。但作为一个被网络这个强势媒体渲染的概念,“网络文学”这个说法已被人们接受了。我注意到一个事实,网络文学在人们质疑其文学品质的时候,它自身却在作品文字体量上想讨取某种说法。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尽量地长,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只算中短篇,一个网络作家每天要写几万字;一个是尽量地短,以适应手机阅读为标准字数限度。
尽量长的网络写作,超过人的智力创造极限,我怀疑这种创作的文学品质。当然,这种残酷非人的写作强度,完全拜网络商业运营模式所赐,绝非文学创作的必然规律。从长远看,我也不相信这是网络文学永远不变的游戏规则,更不相信由此会诞生流芳百世的文学经典。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文学品质同网络商业模式的搏弈必将分出胜负,而且我相信文学品质必将胜出,除非网络决定放弃文学。
尽量短的网络写作,主要体现为适应手机阅读的文学。作为网络传播形式之一的手机阅读,也必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影响。但我也并不认为需要削足适履,创造一种所谓的手机体文学。因而,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尽量短的网络写作。正像网络文学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文学命名一样,也不会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手机文学。手机阅读无非是个载体问题,以及同手机载体相适应的编辑问题。如果作家机械地理解手机阅读,生硬地在体例或形式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所谓的手机体文学,必将是一个非驴非马的怪胎。
当然,我也注意到,手机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也在媒体上流行,更有媒体报道日本和韩国已经诞生很优秀的手机体文学。尽管如此,我仍然否认手机体文学的存在。因为说到底,它不过是就其篇幅和体量适应手机阅读而已。如果以篇幅精短而定义手机文学,中国的手机文学早在先秦时代就诞生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太适应手机阅读了,南北朝的《世说新语》更是很好的手机文学。
我否认任何形式的网络文学概念的存在,旨在捍卫文学的纯粹和高贵。文学需要创新,也必然会创新,但它只可能是艺术境界的不断探索,思想境界的不断拓展,而一切外在技术手段都是同文学创新并无本质联系的。作为技术手段的网络正极大地释放和促进文学生产力,这才是网络对文学发展应予充肯定的贡献。
谢谢大家!
(以上为本人于四川作家网上线仪式及两岸三地文学峰会上的简短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