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案例分析
(2013-12-27 14:12: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随笔 |
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的家庭与日俱增。单亲孩子的增多,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孩子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丁某,9岁,是三年级六班的学生,单亲家庭,与同龄学生相比胆小怯懦,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丁某的父母在他七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母亲一起过,据母亲说父亲是个好赌的人,两人离婚前经常吵架,心情不好时都会和孩子发火。而丁某这名学生也不喜欢和同龄学生玩,经常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在一起,说话速度也较同学来说慢一些。
二、教育策略
学校教育是每个未成年人的必经之路。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单亲学生虽有性格缺陷,不利于其学习和健康成长,但是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他们在学校仍然能够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教师在教育单亲学生时,应该斟酌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在性格上往往自卑消极,在这方面,教师有义务帮他们重拾生活、学习的信心。接触中我发现丁某也是有进步要求的,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丁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丁某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丁某同学……”渐渐的,丁某开始喜欢学习了。
2、教师要做好舆论工作。单亲学生常常会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他们认为没有人在乎他们。为此,我召开主题班会,在班会中孩子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我们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兄弟姐妹……。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丁某激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班会中,我曾举了一个例子,台湾著名歌手刘若英,从小遭遇了父母的离异,只有奶奶一个人照顾她,但现在的她不仅很成功,还公开说她理解父母,并希望父母都能过得幸福。一个女孩子多么不容易,她能走向成功,其他单亲孩子当然也能成功,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绝对要不得的。
3、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创伤仅次于死亡。”教师应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关爱孩子。为此,我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时间陪陪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交谈,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
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及教育,丁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成绩逐步提高,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
三、启示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低年段的老师,为学生的精神教育起着启蒙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给以学生较多的情感关怀。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不被重视。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对于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该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巨大。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之路。对于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绝不能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教育,不断地引导,让他健康地生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