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积分 李善兰

(2012-01-07 01:09:07)
标签:

杂谈

  从微积分成为一门学科来说,是在十七世纪,但是,微分和积分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记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因此这门学科早期也称为无穷小分析,这正是现在数学中分析学这一大分支名称的来源。牛顿研究微积分着重于从运动学来考虑,莱布尼茨却是侧重于几何学来考虑的。莱布尼茨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符号学者之一,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我们使用的微积分通用符号就是当时莱布尼茨精心选用的。 

 

    李善兰(1811.1.22~1882.12.9),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原名心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卒于北京。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543年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欲将之作为宗教与西学书刊的印刷中心。1847年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负责圣经和福音书籍的印刷,1852-1866年李善兰受聘于墨海书馆任编译。在墨海书馆内,伟烈亚力与中国学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人积极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1852~1859年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 ,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共计七、八十万字。直接引进大量数学符号:×÷,而且他的翻译工作具独创性,创译了许多数学名词:代数常数变数已知数函数系数指数级数单项式多项式微分横轴纵轴切线法线曲线渐近线相似等,其他学科如:植物细胞等,这些译名独具匠心,自然贴切,其中许多译名随同他的译著被引入日本,且沿用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