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北京土著,仅在大学刚毕业时在北京城中心的胡同里住过一年多。
虽非很规整的四合院,却也历史悠久。平房,夏天阴凉潮湿还好过,冬天阴冷而没有暖气却不是好玩儿的,火炉可以一直温着水壶,但也得捂着厚厚的棉被,至少两床,更要小心着别中了煤气;自来水管儿在院子里,寒冬到来前要关上闸,用布条或者麻绳把露在外面的管子包住,防止冻裂,春天来的时候再打开,这其间用水怎么办?用一口大缸储存着呢。
门外有年头儿的大枣树是我至今怀念的,叶子在春风中婆娑作响,枣儿在秋风中劈扑而落,衬着蓝天,一副特别美的生活画卷。南边的小窗外是棵老槐树,遮天蔽日,浓郁的树阴是盛夏的福地。
沿着胡同往东走,在和另一条小巷的交叉口,常常或坐或蹲着几个老北京,啤酒、烤串,喂鸟、神侃,常常不是老人而是壮年,不只是周末还有人们上班的时间,当时我常想难道他们不用工作?往西走,七拐八绕的转到别的胡同里,还有粮店、煤厂、液化气站,很平民的生活都可以在这里浓缩。在这里住了两个冬天之后,搬走了,然后这里拆迁了,再见时,高楼平地起。

仅有不到两年北京胡同生活经历的我,看到这一套《北京记忆——小时候图画书》时,仍心生无限感慨。
《铁门胡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透过小女孩的眼睛,看生活的变化,平静中暗藏危机,血雨腥风到来之前,有父母保护的一家人的生活,仍是孩子眼里的快乐。





专门查了一下,铁门胡同原来在北京城南很有名,清时杀人的法场在旁边,戊戌六君子就是从这条胡同的南口为起点一溜往西次第排开,被一一砍下了头颅。这里酱菜铺多、井多、历史名人多。除了故事中提到的小说家张恨水先生,这里附近的会馆居住过施愚山、陈独秀,到访过孙中山、鲁迅。
作者保冬妮是儿童文学作家,更是“童年的守望者”“城市细节的补救者”,她的初衷是“要把遗失的传统记忆,用孩子们最喜爱的绘本,重新刻画出来。”在她和插画作者的努力下,老北京的真实画卷通过《铁门胡同》、《跟着姥姥去遛弯儿》、《水牛儿》、《小金鱼儿》这样标识了文化身份的图画书中次第展现。
《跟着姥姥去遛弯儿》讲述的是夏天里,姥姥带着胖妞儿把北京城里逛了个遍,品尝了各味小吃,完全的老北京市井生活。《小金鱼儿》,通过胡同里小朋友最喜欢的宠物小金鱼,演绎了一段幽默精彩的童话故事,亦真亦幻,画面精美细腻。而《水牛儿》则讲述了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和妈妈一路撑伞,一起走在胡同里的见闻,舒缓放松的节奏是如今这个年代无限向往的状态。



荃爸曾有儿时北京胡同的生活记忆,所以他也难得的捧着这套小荃同学的书翻看了好几遍,尤其是《铁门胡同》。看着这些,不由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他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城南旧事》。他说最难忘那时的傍晚,下班的、放学的都回来了,四溢的香气在小小的院落里飘散,孩子们东家串西家看,一会儿就填饱了肚子……
突然想起,在北京出生长大已经4岁半的小荃,似乎还没有真正的体验过槐花飘香的胡同深处——除了路过、除了爸爸上班,我们真的很少很少走进二环内,走进那老北京口中的北京城。
有空儿赶紧去看看吧,城里早就拆得没有了旧时的模样,那些见证一代、两代人成长和生活变迁的老树亦是难得而珍贵的。
脑中是旧时光的生动与安静,眼前是工业化的千篇一律和噪声噪光,不知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会回忆怎样的童年,能记起多少历史的尘埃。
谢谢如此好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重拾遗落的城市碎片。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