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给爸爸讲书吧。
其实,这一篇的标题应该叫《荃会完整讲述的第一本书》。
——题记
甘伯伯是谁啊?
一个戴着草帽、穿着大靴子,家住河边,有一条船的其貌不扬却脾气温和的中年男子。

这就是甘伯伯,往后看,你会发现他为什么总喜欢戴着帽子。
谁和甘伯伯去游河啊?
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他们都提出要和甘伯伯一起乘船去游河。

学了英文的小朋友,看看原版的,可以掌握不同的请求句式。
甘伯伯慷然允诺,只是分别提出了小要求,他希望小孩儿不要吵闹,兔子不要乱蹦跳,猫不能追兔子,狗不能找惹猫,猪不能来回晃,绵羊不能咩咩叫,鸡不能扇翅膀,牛不能踩东西,山羊不能乱踢。
小朋友和小动物开心的上了船。只是没一会儿,乘客忘了规矩,船上乱了套: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了。

掉水里了,读书的小朋友先乐了,然后问怎么办。

甘伯伯带着大家游泳到岸边,等太阳晒干了身体和衣服,又邀请他们一起回家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再一起坐船。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重复的文字和线条简洁的插画,让我家3岁2个月的荃同学有点着了迷,并且,成为她能够自己完整复述下来的第一本书——《和甘伯伯去游河》,我们从书馆借回家半个月,她熟记了,还回去,仍然时常提起,于是,买一本收藏,必须的。

小荃同学讲书组图。
先从荃的视角分析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童话的形式,简单的情节人和动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而且一切描绘都很自然,不生硬。译者、儿童文学家林良说: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动物,是一个“人和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使刚度过“人和动物不分”阶段的幼儿,感到分外亲切。
文字不多,每一节采用排比、重复的句式,读起来上口,听上去好记。给荃讲,我尽可能用不同的语气模仿不同的动物,荃听得嘎嘎乐,特别喜欢让我说并且跟着说猪的那句“拜托拜托”,我们常常在床上笑成一团。
无论是在松花江上坐轮渡,还是在北海公园划船,荃还没坐过类似甘伯伯的手摇船,更没和小动物一起乘过船,所以,多书中的描绘,感觉很新鲜有趣,反复说,她理解了甘伯伯为什么会提出那么多要求,大家忘了规矩,船为什么又会翻——有过对船的体验,但是故事又与实际有差别且更有趣,听故事的小朋友自然会兴味盎然。

呵呵,继续讲。
再说说荃妈的感受。
在书馆里,书友瑞瑞妈妈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之前,我看过介绍,也见过书架上的书,只是封面给我的印象并不是荃惯常喜欢的那类色彩丰富很有视觉冲击力的绘本,便一直未看过。看来,我需要与时俱进,继续在实践中摸索荃的喜好了。
细细读来,发现真是别有洞天。画面,书页一边单色一边彩色,人物和动物有点儿类似漫画,隐藏着细节,留有待人发现的空间。甘伯伯的样子很和气,小孩儿的表情很天真,动物们呢,它们对甘伯伯的谆谆教导仿佛是漫不经心的态度,有点儿调皮,有点儿狡黠,更像一个个似懂非懂的小小孩。
孩子和动物们都不听招呼,船翻了,甘伯伯既不抓狂也不恼怒,而是带着他们从容不迫的游上岸,晒太阳——是不是该结束了,没有,还邀请他们一起回家喝茶,荃还发现那画面上有不少好吃的呢,又提议过几天再来坐船。书的《导读手册》中说:“插画家约翰•伯宁罕,他曾在英国夏山学校受过最自由、最民主的开放式教育。因此,全书弥漫着夏山那种信任宽容、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的气息——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了,甘伯伯不板起脸训人,即便大家闯了祸,他一定认为他们就真正懂得了规矩,有了经验,下一次不会再如此,所以,邀请他们再坐船游河仍是自然而然的。这也是甘伯伯有诸多小粉丝的原因之一吧。而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也受到了启发?
彭懿也在导读中提到,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甘伯伯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原型。他几岁、从事什么职业、有没有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不管他是谁,他肯定是一个孩子们信赖、孩子们喜爱的人物。”
读完这本,又看了伯宁罕另外的作品《和甘伯伯去兜风》、《外公》。荃对《兜风》的兴趣明显不如《游河》,我觉得《兜风》的画面和《游河》一脉相承,同样很美,但是文字的趣味性弱了一点。《外公》,有空儿的时候写一写,好多话想说:有点跳跃的文字,淡淡清新的画面,渐渐弥漫的伤感的情绪……我们身边,不是有好多这样的隔辈人吗?

和甘伯伯去游河
(英)约翰•伯宁罕 著绘,林良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0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大奖。1972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奖图画书大奖,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纽约时报》最佳插画童书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入选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第22次“好绘本”,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