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小小的暴力对抗她时而的暴躁,心有不忍。
话说多年以来,我的个性标签多为脾气好、温柔之类;当妈三年,也自诩够耐心、淡定、爱学习;而且,一直以为,小孩儿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在不妨碍他人、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她愿意做的、希望尝试的,我尽可能满足,少对她说“不”。然而,入园2月余、3岁1个月的荃,脾气日渐增大,小个性里升级了许多急躁和无理取闹,变脸的速度,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是我接受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无奈之下,再出狠招儿:以暴制暴。
典型案例之一:
“荃荃,该跟妈妈回家了。”
“不,我要在爷爷奶奶家吃饭。”
这要求似乎也不算无理,而且奶奶已将晚饭端上了桌。那就吃吧。
“现在可以回家了吗?”
“我还要再玩儿一会儿。”
“行,五分钟。”
“换鞋穿衣下楼吧。”
“爷爷送我回家。”
“爷爷累了,该休息了。”
“不,爷爷得抱我下楼。”
……
这一串儿要求,满足了一个,马上提第二个,哪里是个头儿?
我怒,在爷爷奶奶面前又不好发作。迅速给荃套好衣服,跟爷爷奶奶再见,扛起她往家走。荃一出门就开始哭,楼道的声控灯立刻全亮了。
院子里遛弯儿爷爷奶奶们哪里见过发火儿的荃妈和一直哭着的荃呀?纷纷问怎么了,我一时懒于解释,只说:“孩子发脾气呢,哭一会儿吧。”
进家门,荃赖在门边的地上继续哭,边哭边说:“我得哭一会儿。”而且,还将贴在墙上的身高尺一点一点的全部撕下来。我在厨房一边和荃爸嘀咕,一边偷偷观察伤心欲绝的荃同学,任由她痛快发泄。十来分钟吧,不哭了,我再告诉她妈妈生气了,也累了等等。

一会儿天使一会儿恶魔,我们也是这么长大的啊。
典型案例之二:
刚上幼儿园那阵儿买了一本贴纸,全是小女孩喜欢的hello
kitty,作为荃每天能够高高兴兴去幼儿园的奖励贴在衣服上。不知从哪天起,她要把这个贴纸从一件衣服上揭下来贴在另一件衣服上,比如,早晨贴毛衣上,午睡时贴秋衣上,晚上睡觉再贴睡衣上,如此反复,能不能贴牢可想而知了。周日午睡后,她自己把秋衣上的贴纸贴在外面穿的小绒衣上,然后执意自己系扣子,小贴纸已经贴不牢固,翘着边儿,她又腾出手来去按,于是扣子更不好系。如此反复,且不让我帮忙,不让我看着她,急得大哭。
我和荃爸在另一个房间里暗笑,感叹她的小脾气。没声音了,又赶紧跑去看看她——正一边费劲的系扣,一边按着贴纸,嘴里喊着妈妈你别过来,继续哭……
五分钟、十分钟了,我过去和颜悦色的与荃商量,先别管贴纸,把扣子系好后咱们一起想办法贴牢等等,她不依不饶,小脸通红,满头大汗,哭得嗓子都快哑了,就是不让我管。
又是三分钟、五分钟,想着她也该发泄完了,总这么哭也不是办法,我又要“以暴制暴”了:走过去,非常严肃的说:“咱们现在该专心系扣子了,贴纸没胶了,咱们先不要了,而且这是奖励你才贴的,总这样哇哇哭,不能再贴了。”然后,坚决的,我把她衣服上的贴纸撕下来,拿走。估计我当时一定是脸色铁青,动作生硬了。
房间内的荃又哭了几声后没了动静,片刻,她说:“妈妈我系好了。”然后过来问我贴纸怎么办,情绪很显然有了改善。
我再搂着她耐心的跟她讲为什么刚才做不好等等,直到一切复归平静,人家又去美美的喝酸奶了,我长舒一口气,冲荃爸挥挥拳。
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觉得是无理取闹的成分多,当然也不排除上一天幼儿园回来后,她希望全家人都给予更多关注。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只一次,关于为什么要爷爷休息不让送的道理我也讲过许多遍了。所以,“恶治”一次,是希望以后能有所收敛。
案例二,荃没有办法,一边让贴纸完好的贴在衣服上,一边顺利的系扣子,事情跟她想的不一样,强烈的受挫感让她发脾气(或者这就是“因为懊恼,哭了”),那么,给坏情绪一些时间,让她把感受充分表达出来,把郁闷统统释放出来,然后,我们再去帮助她,或讲道理说服,或分散注意力暂时移情(我倾向于讲道理把这件事情解决),再然后,那个可爱的小孩儿可能就回来了。
其实,也不算暴虎冯河吧,最近热销的《游戏力》,仍在断断续续的看,这次是第12章《迎接情绪的暴风雨》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实际操作时,孩子的哭声太挑战神经,心头的小火苗呼呼往上窜……
还以专家的话做结吧:当孩子发现他的意愿被更大力量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发脾气。他还能做什么?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明确表述自己和说服对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以威胁手段(“不听话就不给零花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脾气,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撕心裂肺的哭叫,是幼儿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虽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他这种对内心感受的诉说。……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能够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孩子,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么即使是要坚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会知道,自己在经历心灵的黑暗时刻时,是不会被抛弃的。
给自己鼓鼓劲儿。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