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夜,科班出身的古典文学爱好者荃爸,捧着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为荃同学开出了启蒙诗歌名录,作为送给她的新年大礼
。90首,着实让我惊了一下(名录附后)。
启蒙,从什么时候?怎么启蒙?
小朋友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更是父母不断思考的过程。
去年9月中,我们一家三口到曲阜,正在街上溜达,身旁走过一对本地人模样的母子,小男孩不过三岁上下的样子,正在背着三字经,妈妈偶尔提提词。荃爸和我感叹,到底是圣人的故乡啊,古典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第二天游三孔,我们就在杏坛前教荃三字经最前面的几句,很快学会,却故意捣乱,你让她背,她就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还一边把手伸过头顶比划,当时荃差20天满2岁。
三字经,我本人只看过没背过,没有太多感觉,只是觉得很上口,有许多朴素的道理(“昔孟母,择邻处”等等,为什么要删掉?删掉文字,就能删掉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吗?每个孩子长大后,都会独立思考的。我不是砖家,不懂)。唐诗,我喜欢,中国语言的美尽在其中,很多,用白话文无法表达。从雄浑到流动,司空图曰二十四诗品,我等岂能用一两句话形容其妙处?

仰望历史的天空,但愿下一代能胜于我们这一代,对于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尽可能多的了解,选择性的继承与发扬,一味的死记硬背既无趣又无意义。
小朋友诵读三字经和唐诗,我赞成:
其一,锻炼记忆力,儿时背诵的记忆最长久。我现在能背下来的诗文,几乎全部来自小学时坐在爸爸自行车后面上下学的路上他教我背会的。大学里念的那些,真不好意思,多数都还给了老师。
其二,感受美,培养最初的审美能力。琅琅上口的唐诗,易读易背,其美感又远远胜于同样好读的儿歌。在不同的环境和景致下,教孩子诵读不同的诗歌,可以感受美或者了解历史,给文学修养打些基础。

希望你在书香中长大,但是必须学会独立思考。
2岁3个月的荃,到底会几首我没统计过,都是最基本、最常被用来教孩子的,比如《咏鹅》、《春晓》、《静夜思》等。有时候自己就背出来,有时候你让她背,她不愿意,就回你一句“我不会”。我知道有好多版本的《幼儿唐诗300首》或《儿童唐诗300首》,没看过,不敢妄加评论。荃爸挑的这些,我基本赞同。他老人家又将教荃背的任务交给了我,那好,说说我的原则:
其一,从浅显的绝句开始,更上口、更好记,她会了,大人一夸,她会更来精神,“妈妈教宝宝吧”。
其二,绝不强求她背,没事儿的时候我会在她耳边不断的说,她愿意说就跟着,不愿意时不能强迫。背诗是很美很愉快的事,倘若弄得孩子没兴趣、厌烦了,就比较麻烦,得不偿失。
其三,不设定时间限制,不自设“学龄前”的门槛,从什么时候背,到几岁能会背都少,统统不限定,给自己“上套”只会自寻烦恼。
其四,不必急着给她讲诗的含义,到了她能理解、她想了解的时候,自己会问,到时再讲就行了。
其五,荃爸可不能完全放手,他会的比我多,嗯,比我有才,在教小朋友的问题上只能激流勇进。
其六,我也得没事儿时翻书啦,少在小朋友面前露怯,念个错字啊、丢一句啊、背串了啊什么的,还是少些再少些。
附:荃爸开列的荃同学启蒙诗歌目录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王勃:《咏风》、《滕王阁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宋之问:《渡汉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二首》
张九龄:《望月怀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昌龄:《出塞》(一)(二)(四)(五)、《出塞》、《送魏二》、《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陇西行》、《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间》、《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乌栖曲》、《关山月》、《清平调词三首》、《静夜思》、《长相思》、《秋浦歌》(十五)、《赠汪伦》、《登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崔颢:《黄鹤楼》
王翰:《凉州词》
高适:《别董大》(一)(二)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杜甫:《望岳》、《春望》、《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三)、《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张继:《枫桥夜泊》
戴叔伦:《三闾庙》
卢纶:《塞下曲》(二)(三)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孟郊:《游子吟》、《登科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张籍:《湘江曲》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竹枝词》、《浪淘沙》、《乌衣巷》
白居易:《花非花》、《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
柳宗元:《江雪》
元稹:《行宫》、《离思五首》(四)
贾岛:《题李凝幽居》、《访隐者不遇》
李贺:《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五)
徐凝:《忆扬州》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二)、《江南春》、《齐安郡后池绝句》、《赤壁》、
《泊秦淮》、《题乌江亭》、《山行》、《秋夕》
李商隐:《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