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和长沙会战
(2018-07-09 10:33:19)
标签:
历史现代战争长沙会战 |
分类: 现代历史 |
第四军和长沙会战:到1939年9月,日军攻占武汉近一年后才首次进攻长沙,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四军和兄弟部队配合用二十四万击退了日军十万的进攻,采取逐次防御,后退决战,两翼侧击的方式,俗称天炉战术取得胜利。在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二年日军在1941年9月再次向长沙发起进攻,这次日军增援了第四师团等主力参战,总兵力十二万进攻长沙,一度突入长沙,但是后继不足最终退出,这次战役双方打成平手,第四军在此战仍然发挥防御的中坚力量,没有在长沙内防守,而是分成两部分,分别驻守洞庭湖一侧和大云山到平江一线担任侧击防御。在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这次战役中,四军同样分成两部分,欧震帅一部分在长沙城防御,张德能帅一部分在城外和其他友军策应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再次取得胜利,甚至罗斯福都发电报祝贺。四军能在长沙取得两胜一平的战绩主要是四军本身战斗素质强,战斗经验丰富,从北伐就开始东征西讨长期作战,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而且指挥官是原四军的薛岳,不会有倾轧风险,加上配合作战的也是中央军的主力李玉堂的十军和王耀武的七四军,都是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所以能守住长沙。对比日军败退的原因主要是中原仍在中国军队驻防,尤其是晋南中条山和豫北二十四集团军等牵制日军南渡黄河,加上日军大本营对中原平汉线忽视,仅香月清司曾违命向中原进攻,一度造成紧张局面,但随着他被撤职,日军长期不再向中原进攻,也没有打通平汉线,致使日军长沙前线的运输补给线漫长要绕道长江航运,费时费力又不充足,对长沙的攻击常常缺乏后继,缺乏补给。到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在前期作战中打通平汉线,向武汉运送物资通道畅通,南下增援补充兵力和物资后,又一次向长沙进攻,这次是为了完成大陆交通线战略,日军对长沙是势在必得,所以集中了超过以往三次一倍的二十多万军队。四军在这次战役中最凶险,军委会对守长沙不积极,把原来的十军调去守衡阳,意图放弃长沙,包括七四军在内的两个集团军又被日军四十师团吸引到益阳和宁乡一线,在东线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三师团又摆出迂回攻击长沙的姿态吸引了几个军,所以中央方向防御长沙的仅有四军等少量部队,却要面对日军四个师团,在1944年6月7日,日军四个师团主力已进至长沙附近,开始准备攻城,把主攻方向放在城西岳麓山,长衡会战中的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就在凶险万分中开始。原本在东线的日军第三师团也突然转向长沙,使攻城日军达五个师团,在抗战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日军师团同时进攻一个中国军,第四军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坚守长沙约十天,在6月19日放弃长沙撤走。第四军最后一次守长沙是在老蒋已经决定放弃长沙调走十军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以寡敌众进行了十天的英勇战斗后突围,长沙在日军已经打通平汉线后已经不利于防御,是可以放弃的,连国府的行都洛阳都放弃了,况且四军并非是不战而逃地放弃长沙,其坚守的时间也不短。当时以白崇禧为首的多数主张放弃长沙,老蒋则要求逐次抵抗,却把十军调走,仅给增援1师,这摆明放弃长沙,像要牺牲四军在长沙。四军的军长张德能是华侨,属于国民党华侨系将领,他基本比照国都南京和行都洛阳坚守一星期的惯例,长沙原本是1938年底就要焚毁放弃,现在坚守十天撤出也没过错,老蒋让嫡系十军守衡阳也仅规定两星期。四军在第四次长沙战役的表现仍是值得称赞,为四军赢得荣誉。
前一篇:司马氏领导统一的主力军
后一篇:最激烈的夺岛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