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古代人物司马昭 |
分类: 古代历史 |
司马昭的忠心:司马昭辅政十年控制曹魏没有称帝已经是很忠心了,曹魏是曹氏有效统治二十年,权臣共治十年,司马氏主政十六年,从司马懿辞让九锡不代魏到司马昭主政的十六年间,司马氏随时都可以代魏,但始终效忠,尤其是司马昭十年能没代魏,不是通常误解的要急于称帝。东汉到三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腐朽的愚忠伦理不占主导地位,东汉都有李张陈许马等十多姓氏称帝,也最早出现了异族皇帝,四百年的汉朝都被推翻了,人民和士族更不会把二十年的曹魏当回事,更何况曹操多杀戮,曹丕曹睿又不得民心,改朝换代不缺民意基础。所以习凿齿评价司马懿父子当纯臣是可惜,司马昭当十年的忠臣就愈发显得不可思议了。司马昭效忠显然是父亲影响的结果,当时孝悌是比忠心更受重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非常孝顺,自然会沿袭父亲的忠诚立场。司马昭走上代魏道路是被曹氏逼迫的结果,尤其是曹髦的逼迫。司马昭相关的成语有习凿齿评价的天下谁能敌、羊祜评价的顺天应时,但直到现代被引用最多的仍是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是自我神话写自己出生祥瑞的傲慢自大的皇帝,年幼时就曾幻想把司马昭外放许昌,到二十岁自己可以亲政时和郭太后和司马昭的矛盾更深,即使在日本忠文化最重的地方,都有将军权臣,甚至有架空权臣将军的执权和执事,只要不进行权力争夺,权臣通常会默认皇家法统,仅会拼死维护自己权力保住家族生存,这是古今中外的常理。曹髦却用自己的误会仇视司马昭,当时用王经的话是朝廷四方都效命司马昭,希望他称帝的是民意,连郭太后都数十次要司马昭废黜曹髦,司马昭是顶着巨大朝野压力,多年推辞拥戴,维护曹髦的地位,而曹髦却误解说路人皆知司马昭要称帝,也不知他是微服私访问的路人,还是他探子问的路人,总之他竟然对维护他地位的司马昭兵戎相向,曹髦的幼稚是可怜可笑的,他写自己出生祥瑞没能让人把他敬若神明,他找了三个人商量讨伐司马昭,竟然有两个去告发他,这样的才能和见识的皇帝说的话,只体现封建皇权伦理的狭隘和偏见,不仅断送了曹髦自己的性命,也把司马昭置于不得不走上代魏的道路,双方既然发生了流血冲突,就已经没有再共存的缓和的余地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