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嵇喜
(2015-09-24 11:09:11)
标签:
历史晋朝人物嵇喜 |
分类: 晋朝历史 |
晋朝的嵇喜:晋朝的嵇喜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兄长,这位被阮籍白眼相待的友兄在人们眼中不佳,甚至现代用“遭白眼的”,形容差劲的人。实际上嵇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很高,不能用偏见的态度评价他。尽管嵇喜在《晋书》甚至连传记都没有,他的所作所为却更值得尊敬。嵇喜的父亲名嵇昭,有嵇喜、嵇康两个儿子,嵇喜字公穆,最早是在齐王司马攸的部下任司马,当时司马昭任命司马攸任卫将军,让嵇喜任司马辅佐齐王,可见当时司马昭对嵇喜的器重。司马昭是准备立齐王为世子,嵇喜能任齐王司马,表明地位非同一般。司马昭去世时,齐王司马攸长期悲痛欲绝,太后亲自去劝勉都没用,常要派人逼着齐王进食节哀。后来嵇喜前往劝解,称不可让贤人笑,愚人幸,要以天下大业和辅佐皇帝为重,才劝住齐王。司马攸后来评价是嵇喜让他遵循节哀的礼节,保住自己的身体。到泰始十年,嵇喜才正式出现在本纪中,担任江夏太守,这时和太尉陈骞抗击吴军入侵,打退了敌军的进攻。此时的嵇喜已经是晋朝军事重镇的中高级将领,从嵇康的《幽愤诗》记载他自幼母兄有慈爱,无威仪,自称恃爱太过放纵,可见嵇喜和嵇康的兄弟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嵇喜还为嵇康做传记,那篇嵇喜怀念弟弟的文章也很有文采。司马昭用人的能力很强,让嵇喜为自己服务就体现了他非凡的能力。嵇康是隐士型君子,文采和学识一流,嵇喜则是济世型君子,文武双全。从嵇喜对司马攸的态度,可见他是忠于司马昭和晋朝,也从侧面证明司马昭对嵇康遇害没主要责任,就像嵇康在给山涛的书信中说的,他“新失母兄之欢”,与母兄立场不和。嵇喜劝司马攸体现了他是严守礼节的,连哀礼都严谨,可能是过度守礼去吊唁才遭阮籍白眼。嵇康和阮籍都是傲视礼法,嵇喜重礼节而济世事,为中国统一和社会发展出力加入司马氏集团。凡是重视天下统一和百姓安危的自然都尊敬嵇喜,他后来还担任徐州刺史,平定扬州叛乱,镇守江南,担任扬州刺史。嵇喜后来还调入中央朝廷担任太仆和宗正,这是九卿级别的官员,属于文职,嵇喜是文武全才。司马昭和嵇喜虽然都是因为俗语而名声不佳,但是却都是为中国发展有进步作用的人物。司马炎对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很重用,嵇康临终把儿子托付给山涛,没有托付嵇喜,主要不是兄弟失和,而是他下狱后在幽愤诗中表露的母兄过去对自己过于溺爱,是担心母兄再溺爱嵇绍,是对自己过去要好的朋友山涛的信任,相信他能教育嵇绍成人,也知道母兄不会不管嵇绍,托付山涛更能教育儿子。嵇绍官至宰相侍中,追封为太尉,谥号忠穆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