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政治:黄初二年三国正式分裂,魏蜀称帝,刘备攻孙权,八月孙权接受吴王九锡,联魏抗蜀, 这年司马懿担任尚书仆射,曹丕采纳司马孚的建议结盟孙权招抚远人,不听司马懿建议放弃襄阳,孙权占襄阳。黄初三年初司马孚的招抚远人战略成功,西域臣属魏国,曹丕封儿子兄弟为王,刘备猇亭兵败损失八万,但蜀军仍有二十万没伤元气。魏吴开战,孙权改元黄龙不再用曹魏黄初年号而自立。黄初四年曹丕命曹真等伐吴未果,刘备病逝诸葛亮李严辅政,不久南中叛乱,蜀吴两国恢复结盟。司马懿这时期因预见襄阳弃守危害和处理政务能力被曹丕重用。黄初五年曹丕亲征后司马懿正式作为留守处理日常政务,曹丕帅魏军主力南征,诸葛亮惧司马懿没有乘机攻关中和曹魏后方,也没攻襄阳上庸配合盟友,年底十万鲜卑轲比能反魏。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南征,司马懿被曹丕正式授予镇守半壁江山的地位,因为在后方镇守和治理功绩被称赞为萧何,诸葛亮仍惧司马懿未北伐,攻南中叛军,历时四月返回。诸葛亮七月返回后直到十月曹丕退兵三个月间未向空虚的关中进兵,坐视魏国攻打盟友,诸葛亮用兵迟缓,用四个月平朱褒、孟获等,不敢用三个月攻关中,显然是畏惧防御后方的司马懿。黄初后期蜀国由诸葛亮辅政起主导作用的政治格局完成,魏国由司马懿主要执政的政治格局也开始形成,曹丕多次伐吴固然让魏国削弱,也影响削弱吴国,同时因为诸葛亮长期坐视魏伐吴不援助孙权,也加剧了蜀吴联盟的裂痕,造成后来诸葛亮北伐,吴国也不积极配合,黄初时期三国四方的局面已经形成,同时也是三国之间矛盾进一步加剧的时期,魏吴之间司马孚倡导的联盟破裂,两国交兵;蜀吴之间虚伪的结盟,相互不配合仍不忘荆州猇亭的仇恨,魏蜀不两立的矛盾不久就成为三国主要的战争,只有三国与第四方的关系发展呈缓和性,作为第四方司马氏在三国发挥主要作用也是形成于黄初,与三国都保持亲密关系,司马氏在魏国逐渐成为主要执政,不久还成为抗击外敌的主力。司马氏在蜀国是司马徽的学生诸葛亮执政;向朗在诸葛亮南征时任留守,在蜀国也成为主导;在吴国的孙氏与司马氏通族,有历史渊源,加上司马懿兄弟都主张联吴,在吴国有良好形象。黄初时期已经预示三国相互仇视不会接受对方统治。黄初七年曹丕去世,吴国再次北伐攻魏,这次诸葛亮甚至连其哥哥诸葛瑾亲自出战都不去支援,坐视司马懿打败吴军,司马懿被贬出外派到宛城后,诸葛亮才正式帅二十万北伐。罗贯中写诸葛亮怕司马懿等他被贬后,再开始北伐就是依据黄初年间两人经历发展为依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