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建立
(2014-03-17 18:04:18)
标签:
历史晋朝政治司马氏 |
分类: 晋朝历史 |
晋朝的建立:在曹魏迷信图谶的时代,发生张掖玄石图事件,上有五马和“大讨曹”字样,但司马懿在关中仍效忠曹魏,上白鹿表忠心,被曹睿称赞是周公,可见司马懿是不迷信真忠心,但曹睿迷信改玄石图为“大计曹”。司马懿受托孤被贬斥,后来夺权仍效忠,不受太常王肃奉诏册封的丞相和九锡,直到去世。到司马氏兄弟执政,由于受到皇帝排挤打击逐渐走上要代魏的道路。司马懿执行爱民的政策,已经得到百姓民心,司马氏兄弟又逐渐得到士大夫人心,所以当时是“四方皆为之效死”的程度,但政权本身若曹氏皇帝笼络得体,当时也未必不会出现日本天皇与幕府将军的模式,两者并存,各自世袭交替。司马懿和儿子并没有要代魏的意图,都长期辞让拥戴,直到司马昭去世后,立即就禅让代魏建立晋朝,这首先是民意和统治阶级上层多数愿望,其次是与曹魏矛盾集团操作的结果。司马昭去世不久,同月就有百姓王始宣扬有黄巾天神巨人称“今当太平”,与黄巾军张角“岁在甲子,天下太平”要改朝换代同样。造成以前拥戴的运动再次高涨后,形成公开要求代魏的舆论。加上此时司马氏集团有实权的几乎都是与曹魏矛盾,也倾向代魏,曹魏重严刑峻法,与儒教孔家因孔融被杀而矛盾深,经学世家郑冲为代表的儒教积极拥护代魏;曹魏与道教清静寡欲的伦理也相悖,李憙作为法家代表也积极参与代魏,禅让仪式由郑冲、李憙主持,实际就是儒教、法家联合拥护建立晋朝的象征。加上李胤、魏舒、山涛等道教往往是法家基础,形成儒道法拥护晋朝立国的模式。后族王氏、杨氏、羊氏等很多都与曹氏有矛盾,在贵戚方面,宫廷郭太后早先就拥护司马昭废立,郭氏权贵也是拥戴的重要势力,与邓艾密切的石苞也和陈骞成为劝进、劝魏帝逊位的主要人物。在司马昭去世后,代魏的最大阻碍消失,何曾、贾充、裴秀、山涛等拥护司马炎的重臣很快就推进建立了晋朝。不久张掖的焦胜正式把曹魏时的玄石图奉献,为晋朝建立宣传。当时反对代魏的阻力主要就是来自司马氏家族自身,司马孚是家族最年长的元老,是曹魏忠臣,司马顺也反对禅让,曹氏在晋朝建立时曹植的儿子曹志为代表的多数都拥护晋朝,晋武帝即位后解除曹魏政权对宗室的禁锢,原本“陋同匹夫”的曹氏宗室都能出任官职。晋武帝出于尊敬司马孚,感念祖父两代对曹魏的效忠服务也优待魏帝,册封仅二十岁的曹奂陈留王,他这个前朝皇帝在新朝生活了三十八年才去世,这在封建社会是仅有的。晋朝的建立实质也是经过近百年战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最后缓和妥协的产物,是百姓和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最终结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分久必合”的大势所趋,古代算是很文明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