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入关中
(2013-11-25 12:08:55)
标签:
历史古代军事战役 |
分类: 三国历史 |
司马懿入关中:司马懿与诸葛亮首次交锋不是简单“斩俘万计”和“三千甲首”争论的问题。司马懿入关中分化诸葛亮和轲比能联合进攻是扭转曹魏南北两线作战困境,打退诸葛亮攻关中、解救祁山守军的战役。记载祁山战况的《汉晋春秋》对两军交战结果模糊,造成三千甲首和胜败纠纷。在《晋书》记载关中整体战略救援经过详细,作战结果是司马懿斩俘万计,最终挽救关中迫使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在祁山解围后确实也采取坚守消耗的战略,疲敝蜀军,让其断粮后退兵,战略政策是对的,唯一争论在是否有“三千甲首”的失败,这次小规模交锋仅有《汉晋春秋》模糊的记载,敬重诸葛亮的都说他胜利了,也有异议的,从军事学术讲两军采取的战术,可以认为司马懿获胜,需要从军事角度分析战况。司马懿在两军相持中是主动进攻,《晋书》记载他攻拔蜀军切断水源的围寨。可见司马懿是进攻,蜀军是防御作战。在《汉晋春秋》中模糊记载的缴获也是角弩、玄铠都是防御武器、装备,也可以证明司马懿获胜。两军布阵的战术在《晋书》记载了蜀军防御态势,“亮守卤城,据南北二山”,诸葛亮是驻军当道的卤城,在城中,其南北是两个山头,卤城在中央,又“断水为重围”切断魏军水源。司马懿攻占守卫水源的围寨后,沿着大道向诸葛亮驻防的卤城进发,派张郃攻蜀军据守南山,随后爆发了引发争议的“三千甲首”之战。司马懿夺取蜀军在上游断取魏军水源的围寨,在胜利鼓舞下又沿大道进兵,正是曹操说的应该避让的军队,河北战役时连袁尚若从正道来曹操都避让,何况司马懿军队,但诸葛亮却仅派人去“赴拒”阻击,结果虽然习凿齿没明写,但从行文看,“大破之”自然是指“赴拒”的被击破。司马懿因为在《汉晋春秋》中被写“宣王还保营”,用“还”没用“退”可以理解是凯旋而还。司马懿没有去攻打诸葛亮防御的卤城,其实是见好就收,这次小的冲突是在五月,司马懿已经达到了主要作战目的,即夺取了关系自身军队坚守必须的水源,攻占了蜀军断水的围寨,有条件坚守就仍用相持消耗战略。从玄铠五千领分析,北方铠甲不是很重,司马懿在救援天水时,为急行军让士兵卷甲昼夜行军,只需要卷起快速行动,只有蜀军部队的甲胄重,往往快速行动时要丢弃,刘备在夷陵就是把士兵丢弃的甲胄衣物堆积焚烧防止被缴获同时起阻击作用。在祁山那场小规模战斗从丢弃甲胄分析,也更像是蜀军的作为,这场战斗可以看出有两千人丢弃铠甲逃跑,不是很多,加上阵亡三千的铠甲和角弩都被缴获共五千铠甲三千角弩,丢弃武器角弩的逃兵仅一百比丢铠甲的两千少,战斗规模很小,在魏蜀两国都不算重要的大事,所以两国都没有记载,在三国时代伤亡十万甚至更多的大仗都很多,这类小仗无关紧要。司马懿在战略上先急后缓是入关中作战的主要特点,急赴战是阻止诸葛亮抢粮,也是抢占战略要地和急救祁山,在完成这些战略目标后缓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