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在吴国
(2013-10-26 11:48:57)
标签:
历史三国人物施氏 |
分类: 三国历史 |
施氏在吴国:在三国的吴国有一位著名将领施然,他十三岁时因为朱治无子被收养,开始用朱然的名字,在吴国也是著名将领,在使用朱然名字期间曾擒关羽、破刘备,仅仅败在司马懿手下,是与周瑜、吕蒙、鲁肃、陆逊齐名的杰出将领。在朱治去世后,他要求改回原来的姓施氏,因为朱治后来有了朱才等几个儿子,去世后爵位、部下也都由他亲生子世袭,施然上奏孙权要求返回本宗,但是遭到孙权拒绝,孙权是为笼络朱氏大族,也有对朱才不放心的原因,依然让施然姓朱氏,在施然去世后,他的儿子施绩继承爵位,不久孙权也让他接替朱才控制原朱治的部下,让施绩成为吴国重要将领。施绩曾随同潘濬平定五溪蛮族,为人正直不接受鲁王拉拢,与陆抗是吴国后期仅有的杰出将领之一,与诸葛恪关系不和。在王昶攻江陵时,他写信约诸葛融联合抵抗,诸葛融答应了,但却没有出兵,导致施绩先胜后败,为此孙权赞扬的施绩,严责诸葛融,但因为诸葛恪是大将军没处罚诸葛融。在诸葛恪攻新城时把施绩调出放在半州,让诸葛融接管施绩的职务,结果造成两人更大的怨恨,不久孙峻杀诸葛恪后,施绩也杀诸葛融,两人的矛盾应该是诸葛恪负主要责任,诸葛恪能在儿子交接鲁王被孙权责备让他管教儿子时杀了亲生儿子,却不能惩治弟弟排挤施绩,还借用职权打压施绩,行事与父亲宽厚相去很远,难怪诸葛瑾担心他不能保家。施绩不久最终是恢复了施氏的本姓,不再姓朱氏,在古代小的姓氏往往人口被大姓兼并,很难改回本姓,像施然入继大宗,在朱家有嫡子后,世袭地位丧失,想改回本姓都不许,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特点。直到施绩才回到本宗,因为他要求改姓时禁止改姓的孙权已经去世,而且施绩已经是大将军,后来还担任大司马,地位显赫所以能改回本姓。施氏在吴国属于小姓,但是人物也有几个著名的,比如在孙琳废孙亮后,劝说孙琳立孙休的是典军施正,具体经历不详。孙峻杀诸葛恪后派去联系施绩杀诸葛融的无难督施宽。统一战争中降晋的平西将军施洪,在吴国还有著名的起义将领施旦也是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施氏在吴国也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家族,孙权在对待施氏上有偏差,不该在施然要求改姓时偏袒大姓,原本施然早年出生入死功劳显赫,朱治是在公元244年左右去世,施然此前很效忠,这时要求返回本宗,孙权应该允许,不该排挤小姓,孙权称帝时诸葛瑾为大将军,施然仅是车骑将军,这样任命是过分重视大姓、世族,不以军事才能为基础。施绩在吴国还是与蜀国关系密切,其在驻守江陵地区时,为防止魏军南下,要蜀军阎宇派兵到永安,随时听施绩命令接应。施绩是在五凤年间上表回到本宗施氏,施绩去世十年后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