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三受托孤
(2011-09-30 10:28:14)
标签:
历史古代三国政治杂谈 |
分类: 三国历史 |
司马懿三受托孤:古代文人甚至都理解司马懿受托孤有利曹魏,现代很多人仅认为司马懿受托孤是颠覆曹魏,这是站在封建伦理皇权至上观点认识社会,看到司马氏最终取代了曹魏就贬低、误解在最初司马懿受托孤的意义和影响。可以说曹操时托孤就起了挽救、巩固曹魏政权的作用,到曹丕和曹睿时托孤对曹魏政权的作用更加重要。曹操托孤时曹魏失去了汉中,战略上处于低潮和被动防御状态,曹操去世后也是司马懿为首的托孤集团巩固、保障曹魏政权的恢复。不能用古代庸人仅看谁当皇帝认识社会和历史,曹丕罢黜司马懿兵权后攻打孙权连续失败,孙刘联盟恢复后,曹魏政权再次陷入危机,曹丕病重临终时再次托孤司马懿,让被解除兵权在后方的司马懿统兵御边,再次挽救了曹魏的危局,曹操末期在战略上和军事外交上有能力与刘备、孙权抗衡的就有司马懿,仅他和曹操能理解孙权劝进的权谋。曹丕时代无人,张辽等名将去世,任用的曹休等不能抗衡孙权,到曹睿时唯一能让孙权、诸葛亮敬畏的仅有司马懿,他成为战争中对抗蜀吴的支柱。曹睿末期政局因为他的错误和用人已经开始失去人心,朝野矛盾加重,中书专权,陈矫也对曹睿称司马懿是朝廷众望所归。曹睿靠托孤再次挽救了政权,在当时中书臣与燕王、曹肇等托孤臣有矛盾,竭力争夺托孤权,罢黜托孤臣,曹睿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托孤。他想让司马懿在前线对抗蜀吴,由曹氏在朝廷掌权的愿望也不能实现。他推说不能写诏书罢免燕王等,依然被强执手写,但是宣召司马懿的诏书却是他自己勉力写的,三日五诏,让自己的亲信亲自送去,可见当时宫廷激烈斗争对曹魏政权不利。刘孙甚至与司马氏集团中亲曹的蒋济、辛毗矛盾,曹氏危险,曹睿活着刘孙就罢托孤臣,甚至不保留原职,曹爽受制于他们,可以说曹睿在权衡利害后,最终忍死写诏等司马懿回朝托孤他,司马懿与权臣刘孙和曹氏关系都还密切,而且朝廷中众臣与刘孙交好的同时,像陈矫说的都尊敬他,是各派的众望所归,曹睿只能不让司马懿在边庭抗击蜀吴,先回朝稳定朝廷内部宗室与权臣的矛盾,否则从朝廷、宫廷政权就已经瓦解了。当时司马懿在朝廷是众望所归,在民间也是得民心。曹操、曹丕托孤臣还能任用,曹睿连托孤臣都不能自主,比起曹操、曹丕托孤时弱,也反映了曹氏政权此时的危机,当时已经有代魏舆论,因此也更体现了司马懿这次托孤对曹氏的意义,曹睿要是仅托孤司马懿不用曹爽,曹氏还能依靠司马懿的忠诚恢复民心,曹爽使曹氏更失去民心。越晚称帝政权越久远巩固,曹丕最早称帝、其次刘备、孙权,曹魏是最早出现政权危机,仅仅是司马懿父子推辞代魏才没有最先灭亡。从这点看曹睿忍死托孤司马懿,延续了曹魏政权的存在。朝廷地主阶级内部要推立得民心的司马氏巩固自身利益,各阶级维护自身利益不会仅为曹氏着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