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六家浅谈
(2011-08-15 12:15:56)
标签:
历史古代战国学术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战国六家简述: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在文化上成就最高的有六家,也就是《史记》记载的:阴阳家、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墨家,司马谈对这六家都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战国时期对学术家统称儒者,把学术统称做黄老学、刑名学等,在司马谈评论时称黄老学为道家,把刑名学分开称作:名家、法家,战国时这两个学派最密切,往往被视为一家。儒家和墨家在战国时期最有名,被称为显学,都称儒学,单独称墨家为俗儒,表示其民间地位和影响。黄老学名义上以广成子学生黄帝、和老子学说为基础,实际最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经》为理论基础,因此被称为道德家和道家。儒家研究六经为基础,后来发展成主要以孔子、孟子学说为本的学派。墨家以墨翟的理论为基础,法家以商鞅的理论为对象,名家以荀况的理论为本,阴阳家以邹衍的学说为基础,这些是六家中最有影响的学者。司马迁评价当世学儒家的诋毁道家,道家也诋毁儒家,出现以儒道为基础的两大学派对立,战国后这两派都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学派,社会影响广泛,尤其是对百姓。人民反抗压迫都曾以道家、儒家的理论为依据起义。六家理论是殊途同归,都有相通和借鉴的,因此司马迁说申不害、韩非都是本于黄老而言刑名,老子《道德经》中治国的理念对各家都有影响,被司马迁称为影响最深远,理论最深奥。道家在战国还有庄周等,道家对各家影响都非常大。儒家在孔子、孟子推广下成为显学,六经的地位也是被儒家推上统治地位的,法家和名家统称刑名学,在战国后期各成体系,法家以用刑为基础,严酷少恩,主要是研究管治百姓,历代人民都憎恶,没有起义打着法家旗号,主要是统治阶级上层使用。名家荀况脱离法家亲近儒家主要是控名贵实,像荀况的《正名》,重视现实,但本质是重名实。墨家、阴阳家最重视自然科学,最贴近百姓,没成为统治学说,却最受人民喜爱,墨家和阴阳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道家,法家、名家逐渐消亡,仅存道家、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