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战国的作用
(2011-07-17 16:08:02)
标签:
历史古代战国战略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韩国在战国作用:韩国在地理上夹在秦楚魏之间,战国时代开始是向东部发展,韩国最早封地是韩原在关中,与秦国近,后迁至州、平阳、宜阳等地。韩国地处中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最多时拥兵数十万,这里出产的兵器、弓弩都是战国著名的利器。韩国建国后向东发展是战略失误,攻打同姓郑国能扩展领土,但中原是楚魏齐等强国争夺的重点,以韩国的力量是不能有效守住中原,灭亡郑国后又去攻打宋国,尽管占领了很多领土,甚至攻占彭城,俘虏了宋国国君,但是很快失去了这些攻占的领土。三晋分裂力量被削弱,早期韩国与秦国友好只是充当了秦国的保护墙,牵制魏楚西进。大约在战国的中期,前386年韩国达到鼎盛,韩文侯时灭郑败宋,领土向东扩展到宋国,前370年后韩庄侯和赵成侯甚至包围魏惠王,几乎灭亡魏国,这时期三晋的欺君内战严重削弱了自身力量,使秦楚齐乘机强盛,前366年秦军败韩魏联军洛阴,不久韩魏赵却再次分晋君领地,迁晋君端氏,并且主要是攻打三晋在自己领地中的飞地,比如魏国攻打赵国在魏国中的飞地皮牢,忙于内部领土纠纷。韩国与秦魏恢复友好,申不害相,国势恢复,诸侯不敢攻。魏赵议和后,三晋有联合的趋势,但又闹易地,前349年晋君被迁到屯留,前330年左右韩魏换地也是导致三晋衰败的重要原因,魏国迁都,用上党的领土换韩国的三川、郑、南阳地区,当时韩国的史剔反对,因为这样等于魏国从西部东撤,使韩赵成为秦国重点攻击目标,易地最终实现,遭到赵国反对,上党靠近赵国的飞地端氏,也靠近晋君屯留,是赵国希望得到的,后来引发前260年的长平战役。韩国向北发展不仅与赵国冲突,甚至攻打晋君的屯留,而结果是一旦秦国攻占河内切断黄河,包括上党在内的韩国河北领土就与本土隔断无法防御,只能放弃。原本三家分晋已经造成了赵魏韩在地理上的不利态势,又不能团结尊晋造成政治上的劣势,韩国外交上多数情况都被秦国利用,联合攻打楚齐。韩国在战国时期还产生了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著名水利专家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