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发展浅谈
(2011-04-16 15:05:19)
标签:
历史古代风俗姓氏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中国姓氏发展浅谈:古代姓氏是分为二的,《通志》记载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在三代之前“氏”是别贵贱,“姓”是别婚姻。姓、氏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发展的产物,三皇时代的蒙昧文明产生,古代著名首领在父系社会时期使用“氏”来代表统治权,区别贵贱,只有地位高的首领和贵族才用“氏”,比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神农氏时代负责祭祀占卜的司怪,使用“司氏”,他们多数是男性,因此古代称三皇时代男子用“氏”别贵贱。在原始社会又是母系社会占重要地位时期,“姓”也同样体现了母系社会的影响,“姓”字本身就有女字旁,体现了母系社会的存在。在古代同部落、同姓是不能结婚,就是反映了原始婚姻伦理的产生,女子用“姓”来别婚姻。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五帝时代,“姓”和“氏”已经开始并用,男性也用“姓”,并体现了原始迁徙的影响,比如黄帝就先后有公孙、姬两个姓,反映了该部落迁徙地姬水,同时黄帝也有“氏”,包括:缙云氏、有熊氏、轩辕氏、帝鸿氏等,这是在原始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氏”和“姓”的界限开始迷糊,逐渐同化的体现,也是“姓”逐渐被弱化,体现等级贵贱的“氏”的作用日益加强,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体现。在古代原始社会只有贵族首领才有“氏”,女性和母亲只有“姓”,一般人只有名字的时代,在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各部落间战争频繁,单一部落中有日益增多的来自其他部落的奴隶,因此部落内部的“姓”也增多,造成为了区别,往往男性也用“姓”,但是奴隶主贵族更多地使用“氏”。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建立后,统治阶级是姓“姒”,但是贵族使用的“氏”则多至十二种,有的现在依然使用。商朝是姓“子”,与“姒”、“姬”、“嬴”等带有明显女性特征“姓”不同,也是“姓”的母系影响作用的淡化的表现,这些“姓”与黄帝都有血缘关系,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周朝建立后,奴隶制宗法加强,建立《周礼》,提出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等制度,“姓”的母系血缘影响更弱,已经成了奴隶主随意赏赐的招牌,而“氏”则作为占有生产资料土地的贵贱标志,影响力增强。这也从奴隶制宗法影响消失,同姓之间也爆发兼并战争的春秋时代特点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姓”和“氏”逐步统一,反映母系社会特点的“姓”消亡的时期,胙土命氏的贵贱意识是阶级社会的基础。到秦汉时期,姓氏实现了统一,人们往往只称“氏”不再称“姓”,姓氏也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