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时各民族
(2010-06-12 10:22:17)
标签:
历史三国民族政治杂谈 |
分类: 三国历史 |
三国鼎立时各民族:曹操与刘备相继称王时,东汉政权大致分成六个地区:东北的辽东公孙氏集团;北方的鲜卑各部;西部的西域各国;中原的丞相、魏王曹操、西南的大司马、汉中王刘备、江南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各地区执行的民族政策差异很大。兄弟民族在当时也发挥重要影响,刘备要攻打凉州,控制西域,派遣了张飞、马超、吴兰等攻凉州,就是被曹魏联合羌氐地方武装击败。曹丕代汉时,刘备也称帝,中国形成二帝并立态势,在六个地区中,辽东和鲜卑当时以归附曹魏为条件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凉州和西域依然观望,如果孙刘联合西域,将依然是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曹丕采纳了司马孚同意与孙权结盟,并招抚远方兄弟民族的政策,成功地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顺利完成了代汉。此时刘备攻打孙权,使自己更加孤立,孙权向曹魏称臣,官职由汉骠骑将军升为曹魏大将军、吴王。在全国形成五对一的局面,幸而曹丕坐视观望,刘备攻孙权,利用马良招抚武陵蛮,却没有通过武陵地区,绕道攻荆州,而是在夷陵与陆逊长期对峙,遭到失败。曹魏集团中,与司马氏关系密切的温恢、孟建、徐邈先后任凉州刺史,西域、凉州地区也成为司马氏最早控制的地区。孙权打败刘备巩固了江南,又击退曹丕的进攻,与刘备恢复结盟,曹丕连续两次亲征江南失败,不久去世。此时蜀汉平定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暂时巩固了后方,恢复了实力,又招抚凉州少数民族,准备北伐。从曹操统治末期,鲜卑分化,此时鲜卑主要的首领轲比能反对曹魏,太和二年辽东的公孙氏也发生内乱,对曹魏有二心的公孙渊执政,曹魏在六个地区中,只和司马氏联合控制了中原和西域。魏明帝即位初期形势恶化,少数民族武装在当时的影响力增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联合了鲜卑的轲比能,鲜卑以供马为名攻入关中至安定,形势危急,关中众将都不愿去救祁山,担心鲜卑攻长安,曹睿只能派司马懿前往关中,不仅因为司马懿主张救祁山,阻止蜀军攻凉州,也因为他在西部的影响,可以避免再失去凉州和西域。司马懿入关中,不顾众将要留兵守长安防鲜卑,指挥全军向祁山救援。司马懿打退了蜀军,阻止了其向凉州进攻。此战诸葛亮行动迟缓,如果绕过祁山直接出陇右上安定与鲜卑合兵,曹魏关中必然丧失,尽管后来北上到了天水,但是在司马懿主力赶来时,再次退回,而鲜卑未再南下重新退回了草原。司马懿在关中不与诸葛亮正面作战,也有防范北方鲜卑的因素,在诸葛亮去世,解除南线危机后,青龙三年司马懿收复了朔方地区,置郡。景初年间辽东公孙渊攻打曹魏,司马懿指挥四万军队攻辽东,联合了鲜卑和高句丽,平定了辽东,使曹魏彻底解除了多条战线的不利态度。蜀国在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少数民族不久再次叛乱,在蜀国为了镇压少数民族付出众多代价。吴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山越,采取了把山越迁徙至平原,编入民户耕种,或者编入军队参战的方针。只有司马氏执行的民族政策是最进步,到司马昭时期能招抚八百万兄弟民族。司马氏不仅巩固了西域,收复了东北,招抚了主要的鲜卑各部,为晋朝建立,中国统一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