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芬兰考验
(2010-03-12 09:14:25)
标签:
历史二战杂谈 |
分类: 现代历史 |
芬兰考验:在芬兰问题上,对斯大林与苏联政府可以看做是严峻的考验。这个考验也是决定了战争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不要认为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一定会认真执行,他对《慕尼黑协议》遵守了多长时间呢?仅仅半年。在吞并波兰后他立即就要求与英法和谈,这就很值得苏联警惕,希特勒在给军方下令准备在11月中下旬对西线作战的同时,公开积极要与绥靖集团和谈,达拉第表示要德国给予法国安全保障,张伯伦要求德国改正在捷克和波兰的错误,可见达拉第是准备与希特勒联合,张伯伦也没有与希特勒作战的决心,这对苏联来说不能不考虑未来各国之间的关系,苏联重新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收复了西部波占领土,巩固自己力量的同时,也希望与芬兰建立同盟,在遭到拒绝后,又提出交换领土的建议,连芬兰总统都认为要求是公正的,双方从十月中旬开始谈判,苏联的让步不断增加,芬兰百姓也认为这是“漂亮生意”,可是芬兰政府突然中断谈判,并且在两国边境进行军事准备,芬兰约二十万军队,苏联在两国边境有十二个师,从十一月中开始冲突,芬兰政府被反苏力量利用来试探苏联的军事实力,一直到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希特勒依然是没有向西线进攻,推迟了他的原计划,目的也是明显的,意图在苏联与西方的冲突中渔利。斯大林为了展示力量下令进攻芬兰虽然是入侵,遭到国际社会的多数谴责,但是也属于被逼无奈,苏联没有蓄意要入侵,在边境兵力最初也少于芬兰的二十万,芬兰在希特勒的帮助下修建了能容纳两千架飞机的机场,远远超过拥有的一百五十架,芬兰与英法德如果联合攻打苏联,距离列宁格勒很近,对苏联是重大威胁,因此在遭到挑衅后苏联采取了大举进攻的行动。同芬兰战争的初期苏军受到严重损失,从各国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其中的反苏力量确实是有将战争方向转化到东部的愿望,苏联面临严重考验。战争开始时英国就有要在挪威水域布雷的计划,绥靖集团也想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苏芬战争爆发后加紧了对挪威的控制,想通过挪威港口给芬兰运送物资,并且准备逼迫瑞典放弃中立,允许绥靖军队过境到芬兰,他们要派兵到芬兰但是却没有对苏联宣战,这是因为需要争取与德国议和,在德国对苏联作战以前,绥靖集团不愿同时与苏德同时宣战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绥靖集团与意大利联系,1940年1月3日墨索里尼直接要求希特勒放弃与苏联的协议,先进攻苏联再进攻西方。而希特勒虽然提出与绥靖集团议和,但是却不愿放弃波兰和捷克,双方对峙。芬兰政府的曼纳海姆对绥靖集团表示在1940年5月前不需要他们的直接援助,可以依靠防线阻挡苏军,而德国不断推迟与英法开战,到了1940年初依然观望,2月1日苏联重新集中力量对芬兰的防线发起攻势,5日英法军事会议通过了派几个师到芬兰的决定,并要求挪威和瑞典放弃中立,允许英法军队过境。3月2日达拉第又要派五万名志愿兵到芬兰,张伯伦也准备派飞机前往,此时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如果不能迅速结束对芬兰的战争,反苏集团就会派遣部队进入挪威和瑞典,再加入芬兰战局,而希特勒的态度也可能会转向与墨索里尼相同,因此苏军连续进攻突破了防线,斯大林严令两天内攻占维堡,逼近芬兰首都,由于此时瑞典和法国表示将派遣军队进入芬兰参战,3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表示想让芬兰继续战争。3月12日,英国内阁重新通过了在挪威纳尔维克等地登陆的计划,不经过瑞典和挪威同意,准备武力逼迫两国放弃中立,登陆时间定在3月20日。苏联政府在3月12日同芬兰签署和平协议。但是绥靖集团依然表示要竭力阻挠签字,只是因为苏芬签约而暂停并减小登陆规模。3月18日,希特勒会见墨索里尼,向他表示不会进攻西方,此时他一定是另有盘算了。尽管我个人认为在二战爆发后,苏联进攻芬兰是错误的,但是从客观历史条件分析,在面临绥靖主义和法西斯联合的威胁下,苏联采取强硬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瑞典在反苏集团要登陆挪威逼迫自己放弃中立时,采取措施保护了自己,直接表示会自行援助芬兰,让反苏势力失去通过瑞典攻打苏联的借口,维护了自己的中立地位、避免了卷入战争。战争结束是对反苏集团的沉重打击,丘吉尔说这对达拉第是致命的,不久他被迫辞职。但是绥靖主义者依然控制着英法政权,张伯伦依然是首相,达拉第还是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领导战争,直到五月西线战争的惨败。苏联政府通过芬兰考验又为自己争取了一年的和平发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