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晋朝历史 |
晋简文帝的为人
东晋的简文帝司马昱由于在位时间短,当时又有权臣桓温,所以一直被人们当成傀儡,而没有重视。其实他对东晋振兴起的作用是巨大而关键的。就象郭璞说的:是兴晋祚者。他和桓温的关系就象桓温后来给他的上书中说的,为“布衣知交”。桓温支持立他为皇帝也不是为了篡位立傀儡,尽管谢重说桓温是象宣武公黜昏登圣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桓温想篡位不会把象司马昱这样有势力的人立为君主。这是因为海西公是与外戚庾氏关系密切的,而桓温与庾氏有矛盾,他是为了打击庾氏而废皇帝,又向崇德皇太后请示后才立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简文帝。那么司马昱与桓温的关系如何,司马昱到底有多大势力呢?
司马昱是开国皇帝晋元帝的儿子,母亲郑夫人,简文帝先后被封琅琊王、会稽王,成帝时为侍中、抚军将军、领秘书监。康帝时为太常,穆帝时崇德皇太后加封为抚军大将军,专总万机。后进位司徒。废帝时,司马昱再次袭封琅琊王,封他的儿子司马曜(后来的晋孝武帝)为会稽王。他固让乃止。太和元年担任丞相,主持朝政数十年,不仅地位显赫、高贵,而且为人德高望重,得到了包括桓温在内的普遍支持。
他主持朝政多年,朝廷的重要官僚与他几乎都有密切关系。尤其与当时的王谢等高门更是亲近,在藩邸时,就与名士结交,比如谢尚、范汪、王濛、刘惔、韩伯等皆为其谈客、好友,尤其与王濛关系为布衣之交,两人到了不分彼此,王濛为司马昱的司徒左长史,他要当东阳太守,司马昱不舍得让他去,后来王濛病重才后悔没让他去,王濛说人言会稽王痴,竟这么痴,王濛一门出了两个皇后。其他后来的重要官员如谢安、王彪之、王坦之等都倾心结交。谢安长期被禁锢,也是简文帝解除禁令,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王彪之为廷尉,简文帝咨询大赦事宜;桓温入武昌,他又劝阻简文帝退让;还劝谏帝重用殷浩等人。被简文帝称为有“张陈”智谋的亲信,因为不上修敬而被桓温打击。后来和谢安、王坦之等是拥立晋孝武帝的重臣。王坦之在简文帝为抚军将军的时候就追随左右,先后担任了简文帝的参军、从事中郎、司马等幕府要职。还有狂傲的谢万,以及桓温的弟弟桓豁都曾经担任过简文帝的抚军从事中郎,庾冰子庾邈为司马昱的参军。
至于他和桓温的关系比较复杂,桓温早年当驸马,任琅琊太守,徐州刺史,后来代替庾翼为荆州刺史,打击废黜庾氏,把荆州和长江上游经营成为桓氏集团的势力范围。随着势力强大,朝中只有几个人可以约束他,简文帝就是其中之一,桓温下武昌是打着北伐旗号扩充势力,司马昱写信质疑,桓温的上书回复中谈到,接到书信万分惊愕,表示自己忠心见疑,连忙退兵。后来朝廷征桓温入朝主政,他谦让称朝中有司马昱主持,自己甘愿在外行走效命。诏书不许,桓温被迫回朝,但是中途诏止。这是兴宁年间,司徒司马昱总理内外万机以后的事情。这可能是朝廷内部矛盾,皇帝患病,崇德太后再次摄政,想解除桓温兵权,桓温畏惧太后,在废海西公时上书太后,紧张得直冒汗。
桓温入朝可能被司马昱劝阻,所以后来两人关系日益亲密。而且从这时起桓氏的势力开始膨胀,桓冲控制江州,桓豁控制荆州,皆都督持节,桓温迁内镇。海西公即位后,司徒会稽王司马昱接替了琅琊王的封号,儿子司马曜封为会稽王,亲信会稽内史王彪之为尚书仆射,简文帝成为朝中最大势力集团。简文帝和桓温多次会面商讨军国大事,不久桓温的弟弟桓秘在平定益州叛乱时都督梁益二州军事,桓氏成为最大军事集团,而简文帝司马昱也担任了丞相,完全操控了朝政。
尽管桓温后来有些跋扈专权,甚至胁迫简文帝,但是两人毕竟是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各自掌握军政大权,所以桓温废了海西公后,最终拥立简文帝为皇帝。后来简文帝病重,一日一夜四次下诏,让桓温入朝辅政,从两人通信中看不出矛盾,倒有推诚至公的感人之情,桓温上书自称老病,推荐年轻的谢安和王坦之担任辅政,说自己蒙皇上以布衣知交相待,恐怕老病不久于世,不敢接受辅政。而简文帝遗诏让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担任辅政,甚至想让桓温象周公那样摄政,被王坦之阻止。简文帝让晋孝武帝象对待自己那样对待桓温。似乎两人的确是布衣知交,至少不是敌对或者把简文帝当傀儡。桓温看来没有要篡位的迹象,否则不会推荐谢安和王坦之担任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