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世博”后悔不后悔?

(2010-09-06 22:44:58)
标签:

世博会

看“世博”

后悔

不后悔

文化

分类: 散文
http://s2/middle/55e6c288t8f985685f321&690
早上7点30分等在入口的排队者
http://s15/middle/55e6c288t8f9857f4298e&690  参观人流有备而来,耐心等待
http://s11/middle/55e6c288t8f985960e76a&690  开园前,安检人员各就各位
http://s11/middle/55e6c288t8f985b0ca75a&690  跳入铁栅的插队者在人们的嘘声中又跳出铁栅
http://s5/middle/55e6c288t74c26fad34e4&690  德国馆
http://s7/middle/55e6c288t8f985e625d16&690  德国馆内的工作者会说一口流利汉语,微笑着为游客的世博护照盖章
http://s10/middle/55e6c288t74c26ff92209&690
  德国馆内一角
http://s14/middle/55e6c288t8f9861c44d7d&690  从德国馆内看外面人流
http://s16/middle/55e6c288t74c270599d2f&690  德国馆内能量球
http://s1/middle/55e6c288t8f986623d4b0&690  德国馆内能量球瞬间颜色
http://s8/middle/55e6c288t8f9868027f67&690  世博会护照是最受人们喜欢的纪念物,人们在排队等待盖纪念章

 

 

            看“世博”后悔不后悔?

 

 

                                                      谭曙方

 

 

 

6月底从上海世博会回来后,本想写篇东西的,但情绪不足,就迟迟未动笔。7月初,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近几日看一位博友的博客,他在博文中戏称,当他观世博后有人问他看了几个馆,他说两个,一个是法国馆,一个是餐馆。而他的孩子则说,以后就是打死也不来了。

 

今天接到一手机短信,题目为:观世博感受。原文如下:一个字:累;两个字:受罪;三个字:全排队;四个字:不看后悔;五个字:看了更后悔;六个字:看不看都后悔;七个字:排不上的馆最美;八个字:沙特馆把时间耗费;九个字:上海人逗你玩溜你腿;十个字:你狠谁就请他看世博会。短信当然是不标明作者的,否则我当将这幽默诙谐并高度概括的短文的作者特意说明。

 

看了这则手机短信,情绪来了,我也真想说说看世博后悔不后悔的问题。

 

第一天进世博园时,下起了小雨,我在C区德国馆门口站在长队尾端时,已是下午4点,路边的牌子上写着这样的提示:您在此处排队,大约需要等4小时。我探头看了看蛇形队列,距馆的入口处也还不到100米。于是心中就想,哪能呢,也许是怕人们拥挤,故意写出的夸张提示吧。可在排了一个小时之后,我相信了那牌子的提示,因为蛇形队列拐了一个大弯,又绕到了距馆门更远的街道上,而且还远远没有进入铁栅行列。我们的旅行团队约定好晚上7点在黄浦江对岸的D区门口集合,预计在集合时间,我也无论如何排不到馆门口,于是只好放弃,从队列里退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旅馆5点半叫早,7点半,我们就等候在了C8号入园口。此时距开园还有一个半小时呢。但是,游人们大概与我们想的一样,黑压压地一队一队早早地就排列在入口处了。棚子下面的加上棚子外面的,人声鼎沸,大家耐心等待。据导游讲,早来两小时就可能领到中国馆的预约票。否则当天你就是排队也不可能进入热门的中国馆。我是不愿意早来两小时排队领中国馆预约票的,因为中国馆在世博会结束后也不拆除,要永久保留的,以后仍可以再来看。但无奈一个团队约定了如此,我只得随大流了。

 

9点开园后,过了安检关,人们潮水般地涌向入口处,还好,我领到了一张中国馆预约票,但就在我身后差几个人距离的同行者,就没有领到,到他那里预约票发完了。

 

入园后,我匆匆浏览了C区一些馆的外景后,就直奔德国馆。当我排在队伍之末时,恰好是上午10点整。早上从旅馆出发时,同屋的同事说,带上点干粮吧。我说,好不容易遇到个世博会,今天就找个异国餐馆品尝美味了。同事又说,那得带着那个发的小塑料板凳。我说,昨天带着它简直就是累赘。同事以他前一日的经验坚持要我带上,我犹豫一下,也就带上了。

 

顺着不锈钢铁栅内排队的人流看过去,德国馆不过百余米远,但殊不知那铁栅栏是折叠一般,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当你在其内走到一段的末端时,又往回返到你起始的端点,期间不过隔了个10公分直径的铁栅栏。馆内一次性容纳观众的数量有限,每次放入一定人数后,即暂时封闭。人流每隔一段时间就慢慢蠕动一段,而后再停下来。开始几个来回还无所谓,但一个多小时下来,我就体会到小板凳的好处了,每次停顿大约十分或十五分,好多人都带了小板凳,他们顺势就在人流缝隙中见缝插针地坐下来休息会。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饥饿起来,但周围根本没有卖食品处,铁栅末端处有买水的。看看周边的人,好像都是来过世博好多次的老手,他们手中拿着或面包或蛋糕或香蕉、苹果,一个个吃得很是爽快。我可惨了,没带干粮。想退出去,就绝不可能再让你原位返回,只能从队伍尾端再次排起。

 

130分时,我已排了三个半小时队,馆的大门已不远了,但仍然是慢慢地走一段停一段。现在的我,有了内急马上就得找卫生间。可排在德国馆前的人流里时,那内急居然就给吓住了,好像是神经反射造成的,因为我知道在这四个多小时的排队期间根本就不容许你退出人流去方便,如果中途退出那就意味着从头再来,前功尽弃。也就是说,我的理智不断地警告了约束小便的神经系统:你别想!熬到馆内再说吧。中途也看到有些人实在熬不下去了,就从人流中挤出去,或者在铁栅的端头跳出去。

 

排队的人流彼此间也就隔着很小的缝隙,若再近一分,就是拥挤。然而,人们还是保持着那一分的距离,缓缓地往前流动,几乎没有在人流的缝隙中往前挤着走的。可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惊,当时正在人流中坐在小塑料凳上,突然就听得前面排队的人流大声喧哗起来,还夹杂着一些人的高声呼喊,那声音就仿佛是发生了械斗一般。我站起来看,什么也看不到,不知道前边发生了什么。我想,也许是有人因拥挤发生冲突了吧。不一会,前面再次发出了与刚才的喧哗类似的呼声。我立刻站起来看发生了什么,这次看清楚了,原来有两个人加三插队,从铁栅外跳了进来,此时在铁栅内排了几小时队的人就一起大声呼喊起来,见那跳进来的俩人没反应,人们的呼声就变成了长节奏的嘘声,再加上拍手。两位跳进来的终于坚持不住,又翻身跳了出去。

 

也就是在那俩人翻身跳出铁栅的一瞬间,我的心被这一幕所触动,突然急速地跳了起来。我突然悟到了今天国民的可爱,这些普通的人,来自中国西面八方,没有任何优越的特权,否则不会为了看一个馆而排队四五个小时。他们忍受着拥挤、天热、饥饿、干渴、内急等等,等待着观赏一个对他们来讲新奇的世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肯定很少有机会去看看国外的世界,否则不会有如此大的兴趣和动力来排漫长的蛇形队。他们用自己的忍耐维护着看似人海如潮,但却相安无事、协调运行的整体秩序。他们已经非常反感那些不顾公共场合文明秩序而企图投机取巧的人,他们或许认为那简直就是非常丢国人面子的事情,于是乎就群起而嘘之,直至促使那些极个别的另类含羞逃走。其实那极个别跳进铁栅的人,与整个的排队人流之比,简直就可以微小到忽略不计,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都不到,但人们已经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

 

2点多了,我已经排了四个多小时,但还没有到。迎面走过来的铁栅那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在铁栅内每折叠一次的往返中,又迎面而来一次。三次、五次、十次,直至将好多陌生面孔读成了熟悉的面孔,有些特征明显的,在循环中一次次的迎面相遇中就相互一笑,仿佛是老熟人似地。实在无聊了,就找周围的几个旅行者闲侃,有男的,也有女的,我问他们事先是否知道看德国馆要排四五个小时,他们说知道。我又问他们为什么要排如此长的时间看德国馆,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有人说德国馆不错。我也就是顺嘴了说:我这一生排这样长的队,这是第三次,一是“文革”时期,在粮店门口随了老爸排长队买粮食,有时要排一夜的队;再就是在北京的大医院为给老婆看病排队挂专家号,那也是要排一夜的队;另外,就是在此排队看世博了。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而等他们笑完之后,我倒是从自己顺嘴侃出的内容中想到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三十多年来,我从一个排夜队买粮食的儿童,变成了一个排长队观世博的中年人。眼前人流之中与我年龄相仿的,想必也一定经历了这些从自身到社会而发生的变迁。同样是排长队,其目的与心理愿望早已大相径庭了。过去是为了吃饭,现在是为了看世界,一个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一个是精神的渴求。

 

我身后有两位年轻人,听口音大约是广东沿海一带的,从言谈口吻分析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的80后。其中一个说,这世博园内的水陆交通很科学,但对参观人流的控制却太差了。另一个则说,如果对园内所有热门馆来一个电子门票控制就会好许多,比如每个人手上的入场券用电子卡,进门时就对热门馆的入场进行时间控制,将游客对热门馆参观的时间分散开,就不需要等这么长时间了。我听着,觉得他们说得非常有道理,中国馆不就是类似这么管的吗,进门时发一张预约券,上面印有规定的参观时间。如此,当日拿到预约券的人就肯定能够看到中国馆,因为每日发放预约券的数量是根据中国馆日接待能力而算出的。

 

世博会肯定是高手云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必定是反复斟酌过的,但对中国前来参观的人数还是估计不足,以致于到了每天接待游客50万人的境地,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来世博看了“两个馆”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了。年轻人敢于在世博面前评头论足,提出自己解决困境的思路,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后生可畏啊!

 

进了德国馆时,已是下午2点半了。饥饿就不说了,我四处打听有没有卫生间,第一个工作人员告诉我没有,我不相信,又问第二个,仍然说没有。我绝望了,只好坚持住,既然排了四个多小时的队,那就得再坚持下去。我还是按照顺序看完了馆内所有。出了门,就直奔馆门口的德国餐馆,因为指南薄上显示那里有卫生间。出了卫生间,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德国的烤肠,优雅而不大拥挤的雅座,眼前晃来晃去的德国黑啤,让我从早上6点进食之后就再没有机会进食的肠胃鸣叫起来。我索性找个雅座坐下,面对微笑的德国小姐,点了份“乡野来风”外加一杯黑啤,总计198元。所谓的“乡野来风”,不外乎就是一个盘内两根德国烤肠,外加土豆泥与洋葱丝。这还是价位较低的一种。但我顾不得那些了,我终于对我的胃口兑现了早晨的承诺。

 

出了餐馆,看着街道上摩肩接踵的人流,看着一个个卖冷饮摊位空荡荡的冰柜,我突然就想到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人满为患,全球变暖,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呢?世博会给我们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2010-7-15于太原寓所书房

                             此文原刊载于《记者观察》2010年9月(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