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之争只是开始
(2010-08-21 15:38:13)
标签:
杂谈 |
黄光裕与陈晓之间关于控制权的争夺,期间每一个进展都会引起媒体的兴趣。黄光裕入狱后,国美在陈晓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战略由黄时代的攻城掠地占地盘为主的策略,转变了关停并转集中精做的策略。这引起了黄的不满。更令黄感到不满或不安的是,国美引进贝恩资本之后,可转债随时有可能危胁黄对国美的控制权。于是黄开始要改变了,陈也反击状告黄了。
在我看来,控制权争夺其实在争论一个问题:“企业到底是谁的?”。认为企业是股东的,陈晓自然被看作是打工者夺权。认为企业不是股东的,而是独立的个体,或者是利益者相关者的,陈晓则可以看作是为保护公司利益而与大股东斗争的勇士。
记得经观报(不知是否记错)还是那家媒体,用了“要帝制,还是要共和”来概念化这个事件。我惆服记者们的概括能力,比学者要强多了。一个人白手起家打造一个企业帝国,就成了国王,这个企业就是他的。如果自己创建立了企业,交给了职业经理全权处理,自己只享受股东的收益权,那可能就是记者所说的共和吧。不过,帝制和共和,多少给人以价值判断的先验感觉,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在问题设置中就有了答案。题目不够中立。事实上,谁能说股东控制就比非股东控制更好或更坏呢?黄就认为,陈的经营策略让企业落后了,而陈却认为自己的经营策略让企业更好了。
估计在中国企业老板里做个调查,支持黄的可能要多。因为在很多已经创业成功,或正在创业,或正想创业的人中,自己辛苦地将生意做起来,企业当然是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退后,二代们能够顺利接班。这有错吗,当然没有错。可是现实中,却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还有人会不断思考“企业到底是谁的”,甚至不断拷问这个问题。
企业到底是谁的?理论上总是好解释,譬如股东享受股东的权力,董事会在股东会委托下依法经营,但是到现实中,问题就复杂了。复杂就在于站在不同立场,人们会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在企业界,控制权的争夺只是个开始(或者说早已开始),以后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控制权争夺的事件在等待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在富一代,凭着自己创业过程中对企业发展壮大所形成的威信,既有所有权,又有控制权,慢慢离开舞台,富二代慢慢走到前台,所有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控制权争夺战争将会越来越多。许多企业将经历我所说的“治理瓶颈”。
有时我也想,如果黄光裕在入袱前就完成了股权激励,用放手自己的股权的方式来达到集中自己控制权的目的,那么现在可能就没有这些事情了。说到这里,想起了我非常敬惆华为任正非,记得在一本别人的传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任正非说他在华为可以只占百分之一股权,柳传志问他那控制不了公司怎么办,任说控制不了就说明我对公司没有价值了。一个企业家有这样的魄力讲这样的话,就决定了这个企业必将做大。要知道当时华为只有几百人,在深圳是普通一个公司。
企业到底是谁的,将会有越来越的多人的思考甚至拷问。不过,具体到这个个案上,最终还是要依靠资本的较量。但愿不要对国美产生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