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就业问题离不开企业内部的市场化倾向改革
(2009-05-16 19:18:41)
标签:
财经 |
分类: 热点乱弹 |
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去年毕业没有就业岗位的,今年又新毕业的,加在一起使就业问题显得非常更为严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一些就业的新故事就便出现了。譬如,据说某地餐馆开始招研究生做服务员了;又据说,某地的公厕管理公开招标中,大家生踊跃报名。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几年前北大学生卖肉的争论似乎显得遥远而乏味,因为在今天的形势下并不离奇。
对于大学生们能够转变思想,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我非常欣赏。因为,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不论你多高学历、多少知识或者多么清高,市场经济供求规律面前一律平等。可是,这不由得引发起我另外一个问题。市场化的人才配置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体现了,那么在非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是否体现了。换句话说,企业内部是否体现市场化的人才配置倾向了。
在金融危机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据说某些银行的平均工资可以达到四十万。那么,如果把全社会的人才看作是形成了一个大市场,高工资是否对应了高质量的人才呢?答案是否定。
可以肯定地说,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着低效率,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并没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取向的机制。一是企业没有这样的机制,相当多的企业还是“定终身”的,“只要不出错,可以一直干下去的”,而就业市场却形成着市场化的机制,“能者进,不能者走”,那么必然存在着很高的进入壁垒,或者说一边是计划机制,一边是市场机制。两种机制的差异必然引起一些寻租现象的出现,譬如招聘过程中的“内定”现象。原因很简单,通俗的讲,如果能够搞定一个垄断国企的指标,无论是收入还是前途都会非常地好。二是企业内部没有这样的机制,本质上仍然是按资排辈,并不有利于企业发展。据说,一些原来是中专生的岗位,现在都开始招研究生、博士生了。我们可以说,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但是反过来学历低一定能力强了吗?不一定。当学历低能力又弱的人占据着企业的岗位而不能淘汰的时候,一些学历高能力强或者学历低能力强的人无法晋升,甚至还可能被同化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注意,我这里无意谈学历高低,而仅仅是说能力强弱。不能淘汰,也不能晋升,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供给给社会的岗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人力配置的效率自然是不会高于市场化效率的,企业的组织特性决定的。然而,当企业内部配置效率与市场配置效率相比较悬浮太大的时候,整体的人力配置就会出现问题。当企业内部市场化偏弱的时候,一个局部按资排辈的僵化格局就会形成,企业的创造力就会降低。
解决就业问题有各种办法。国务院和地方都出台了系列政策,相信会逐步很好地得以解决。对企业来说,尤其是垄断行业的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取向改革,让企业内部的“能者上、庸者走,平者下”的机制与外部就业市场的优胜劣汰相配套,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一天迟早会来临,被动改革不如主动改革。
注:本文系思维碎片,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