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遥老城边的管理随想

(2008-07-19 23:22:54)
标签:

杂谈

平遥老城边的管理随想

一晃一个多月没有写博客了,想到很多朋友失望而归,深有歉意。

今天到随客户一起到山西平遥,与著名的古城零距离接触,却失之交臂,却也约略感受到了一些老城的商业智慧。说是零距离接触,是因为要到古城内办点事,于是驱车进入了城内。说是失之交臂,是因为尽管看到了好多游客的兴致勃勃,而我却象“当地人”一样,只是去城里“办点事”。在车里,透了玻璃拍了张相片,水平太差,也算是纪念。

对古城的兴趣,主要来源于那些描述钱庄的电视剧。我一直疑惑,为什么在那么早的时候,山西人会想到诸如“身股”之类的激励手段。这些期权期股之类的“复杂”的东西,现在还在缠绕着许多中国的上市企业。为一个学徒工设计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通道,进行非常简单实用的绩效考核,并且非常大气地开放股权。这是何种程度的智慧。就是到了现代,就在人们都知道共赢的时代,仍然有很大民营企业死在我所说的“治理瓶颈”。这使我对山西人产生了兴趣,当然包括我下周要去的也可能是零距离接触却失之交臂的祈家大院。我总希望能有机会深入追究,那些管理智慧是如何产生的。

当地的朋友说,要思路就来平遥,听笑话则要到运城某个县城去。大意是说,平遥这里人特别能出思路,每个人都思路开阔,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人们自然会站在非常高的境界去思考,去构思,去谋划。这种思路,可能会对应我们常说的战略思维。这同样是我感兴趣,或者说疑惑的问题,既然这样,为什么似乎山西在全国有太多叫得响的大企业,而流传更多的却是,煤老板买汉马之类的故事。

山西传统的商业智慧,战略思维,却没有产生全国叫得响的大企业。到底是为什么?

这也让想起了中国式管理。不知何时起,在人们疲倦了书店里的“炒作”的商业书刊之后,诸子百家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有许多人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然后用现代管理语言去讲述传统中国智慧中的管理哲理。随后,人们便会感叹甚至带着嘲弄的口吻说着:西方的管理,中国古代研究过了。

这样的联想似乎扯得有些远,但却似乎有着同样的关联。山西人有着智慧、大气却没有叫得响的大企业,中国人有着管理智慧,也有着非常丰富的个人修养的经典,却在世界企业中并没有很多席位。为什么?我甚至想大胆假设,那些走向国际性的企业,真正用的管理方法实际上更多还是西方式的。这又是怎么回事。

也有一些令人无言的有趣现象。在这些咨询中,我走过许多企业,发现越是大谈中国式管理、人性管理,甚至越是大谈传统哲学管理思想的企业,一般管理较差的企业。与你坐在一起大谈管理感悟的人,往往他的一天的工作也只是与别人在一起聊聊而已。就象是一个赤着膊坐在大街地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大着嗓门与你谈论现代商务礼仪一样。你会感觉到很别扭。

有时候,必须走过的路是无法逃避的。

这当然包括科学的管理,或者说西方管理的某些阶段。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