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11-08 10:10:59)
标签:

产经/公司

 没有人能够想象,一趟普通不过的政治经济学课会使人产生如同听人生报告一样的激动之中。讲师明显年纪很轻,喝过洋墨水。他用似乎有着平淡的语句、偶而沉默的停顿以及大量的数据图表,极力掩饰着内心深处的激情,甚至偏激。这种激情却被我准确地捕捉到了,并引起我无言的共鸣。
 
从富豪榜、贫富差距,下岗运动,再到股票、房产,他从公开的数据中找到一些规律并形成了给人们视觉冲击感极强的图表。这些图表的生成也非常普通,仅仅是一个均值的比较,甚至未涉及到方差的基本分析。但是,沿着这些图表,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思维非常清晰人的认真。然而,打动我的并不是其研究方法,而更多的是其对经济的真诚投入。与我们的印象中的洋博士恰好相反,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更多的却是本土情节。这种本土情节甚至显得保守。当一个国际化视野的人,用更广泛的国际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保守的时候,你不得不为之动容。就象是,当一个本土人士用充满情感逻辑表现出开放思维时,你也会为之动容一样。
 
听讲的时候,我的思维又惯性地游离了。我想起了与一些人的争论。一些根本未搞清楚科学之基本知识的人,却用科学的方式来论证一个违背常识的基本结论。譬如对曾经科龙的顾,明明是不合法,却让科学之人用委托代理之相关理论得到让你无话可说的结论。当法律做出评叛之后,那些用科学的人又用非常科学的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修正,又会得出一个让你无话可说的结论。这些例子已经够多。我们已经习惯了本土人士太多的所谓之科学。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科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们手中的工具。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可以用这些科学来进行看似学术的辩解。
 
 
 
                      随意记下点杂乱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