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厂区印象

(2007-10-01 22:20:47)
标签:

人文/历史

在青岛的这个效区的工厂区,我一直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是在青岛而非东莞。就象是久居闹市,季节的变换已经变得模糊,需要不断确认春秋季节一样,工业化的浪潮似乎已经将青岛的开发区与东莞之间地域特点的界线抹平。工厂的建筑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都是三五层高的办公小楼,或者更低;厂房都是常见的那种钢结构,最多根据工厂的个性涂抹点色彩。如果有明显差别,青岛这里有山东口音,街上门面房很多标着韩语,而东莞却是难懂的白语口音,门面房印象倒不深刻。
 
在青岛看到的年轻工作似乎与东莞没有什么两样,二十岁左右居多,着千篇一律的灰色工装,脸上是稚气的笑容。而且,工人中越来越多的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气息更浓一些。当然,也还有农民工,但随着学生气息工人比例的加大,这一称谓显得多少有些过时,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比例在锐减。这些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年轻工人,你说他是民工还是工人?也许过不了多久,那种带有说不清心态的所谓的农民工的称谓会自此消失。
 
在参观某一工厂时,我却不断想起我的堂侄。他现正在读初中,留过几级,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够读职业学校。根据他现在的成绩,高中可能就会就读职业高中或学校。然后,象许多长他几岁的年轻人一样,他会学一门手艺,然后招工到东莞或者山东某个地方,再然后就在类似的工厂上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象村庄里大多数他的同龄人一样,他已经远离农业,农村给他印象并非来自于农业。他从小都在学校里度过,从不参与农业,并不必象我们小的时候还要帮家里干点农活。
 
看着流水线,我清晰地感知到一种浪潮涌过,正从城市不断漫过农村,孩子们沿着同一教育模式成长,随后到了一点年龄开始分流。譬如,我的堂侄将会分流到一个工厂里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这种浪潮正在打破以往的地域界线、文化界线、经济界线,这一代的孩子们象蓄积在一个大坝的水,到了一定的年龄便开始分流,横向的分到四面八方,或长三角,或珠三角,或环渤海圈,在那里安家落户或者家随时间漂流,慢慢成长;纵向的,有的可以从事知识含量更多的工作,有的从事知识含量一般的工作。于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的社会便在不断形成。这一网状将会不断裂解传统的社会中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正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上一代人心中固执坚持的,譬如户口、乡音、家乡等等,再譬如教育水平高低、职业贵践、阶层高低等等,再譬如婚姻、爱情....,浪潮会撕裂过去许多许多东西,而一片更新的面目会出现在这们面前.那里,我们不仅分不清楚青岛开发区与东莞开发区的差别,而且可能会忘记我们来自什么地方.那样的问题会显得非常无趣。到了那个时候,“你的老家在哪里吗?”这样的问题将最多是一种怀旧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