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将二稿给我了,各个章节参差不齐,也就这么着了。令人感到不解的,也是无法忍受的是,有些本该大幅改动的章节,有一个修改者竞然懒得一字不改再发过来。
有指示,有命令却不去做。
为了这次二稿给改到位,我们连续讲了两次公开课,一对一辅导了近两遍。公开课时针对大的内容讲了如何修改,一对一是针对具体内容如何修改,结果一字不改就交上来了。
真TMD。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执行力也个词,也想起了“自动自发”之类的话。面对一字未改的修改者的作为,我们当然希望有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要求的,马上就会非常积极的配合。你想到的,他马上能做到,这该多好啊。
当然产生这样执行力的想法时,天正下着大雨,我冒雨从宾馆赶向公司。突然,我意识到就象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一样,我也犯下了同样的可笑的错误。就象是当然亚里士多德想当然地认为,重铁球比轻铁球更快落地一样,违反规律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凭什么你要求的,他就马上能够自动自发地完成。凭什么你就能获得自动自发的员工。凭什么一切正如你所想。你如果有了想法,却不能让你的想法在下属身上体现,首先说明你未能“自动自发”,你都不能自动自发,还要求别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必然的。
一味期望下属自动自发,而不从管理者的角度想问题,只能是徒劳。
具体这件事情上,关键问题是有计划没有考核,有考核没有奖惩。作为外部咨询顾问,可能没有物质的奖惩权,但必然有一定的自己的权利。如果利用好这个权力,重要的是设置一个机制。
写一稿时,长期的企业文化惰性使得写作班子很难进入到状态。实事求是讲,写作班子绝大多数都是非常认真的,但是长期的企业文化特点,使他们很难在繁琐的事件中积极主动。为了调动积极性,我宣布了一项计划,针对事情,不针对人。其中一项是,东西写完后,每个人对自己写的东西负责,要面对高层管理者答辩。就这一项,一下子调动起来很多人的积极性,必竟是要对老总们啊。
那么二稿时,为什么还有一两人一点未动,一如既往的拖拉。问题不在于他是否自动自发,而在于设置的机制对他没有作用。他可能不怕高层答辩,也可能感到他有关系。也有可能根本无所谓。那么,他对什么在意呢?
找到了他在意的东西,便可能有了激励的可能。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机制更重要了。做了管理者,一味强调要求下属自动自发,等于管理者将责任巧妙地推向了下属,是相互推萎的一种表现。用相互推萎的办法,解决相互推萎的问题,只能是不为人所知的笑话而已。
当然,我们要求员工,倡导理念仍然是“自动自发”。员工自已要求自己仍然是自动自发,但管理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不要一味强调员工不能自动自发了,而是要强调管理手段解决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