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看我的这个博客时,说是海鸥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做“贼鸥”。对此,还真的没想过。
这个以“海鸥飞翔”为名的博客已经写了好几个年头了,虽然断断续续的,却也没有中断过,如同自己的另一个家,一个寄存心灵的家园,总会时常进来整理整理,添加点新的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或照片,尽力让这个心灵之家整洁一些,美丽一些。
乍一听“贼鸥”这个名词,心里边总有那么一点点不舒服,好好的海鸥怎么与“贼”相关联呢?赶紧百度一下,看看权威资料是怎么说的,内心当然不想有这么一个别称了,如果真的有,嘿嘿,只好默认了呗,只要自个儿纯洁、干净、无“贼”之嫌疑就行,谁叫咱喜欢海鸥这一名字呢!
据资料介绍说,海鸥属于“鸥科(Laridae)鸥亚科(Larinae)40馀种体粗壮、脚具蹼的海鸟。在北半球繁殖的种类最多,从温带至北极地区约有30种。在内陆营巢的种类,冬季亦常到沿海。成鸟大多为灰或白色,头部有各异的斑点。繁殖期头部或纯白,或全黑、全灰或全褐;冬季头部出现条纹或不清晰的斑点。喙坚硬,略呈钩状,有些种还具一个色斑。喙和腿的颜色及翅型是分类的根据。鸥以海滨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耕地里的蠕虫和蛴螬为食;也捕食岸边小鱼,拾取岸边及船上丢弃的剩饭残羹。有些大型鸥类掠食其他鸟(包括其同类)的卵和幼雏。”
“一般认为鸥可分为几个属,但许多学者视之为一个大属︰鸥属(Larus)。黑头鸥(L.
ridibundus)头暗色,腿深红色,繁殖於欧亚和冰岛,向南到印度和菲律宾越冬;通常在田野里寻食,主要食物是昆虫。北美洲的小黑头鸥(L.
philadelphia,博纳帕特氏鸥)头和喙黑色,翕灰色,腿粉红至红色。於树上营巢,捕食水塘的昆虫;冬季仍能跳入海中捕鱼。北美的加利福尼亚鸥(L.
californicus)於内陆繁殖,到太平洋海滨越冬;据说曾拯救了盐湖城区早期的摩门居民的庄稼,使之免遭摩门蟋蟀(一种长角蝗虫)的破坏,因此成为犹他州的州鸟。富兰克林氏鸥(L.
pipixcan)大群繁殖於北美内陆沼泽地,越冬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北方海洋的极北鸥(L.
hyperboreus)身体大部分呈白色,脚淡粉红色,嘴黄色具一红斑;有时向南至夏威夷和地中海越冬。大黑背鸥(L.
marinus)翼展1.6公尺(63吋),是最大的鸥;几乎周极分布,但不见於拉布拉多和日本之间。银鸥(L.
argentatus)分布北半球,是最普通的大西洋鸥类,翕灰色,腿和脚呈肉色,翅尖具黑色和白色斑点;为腐食性,以沿海水中的垃圾和污物为食。黑背鸥(L.
dominicanus)广泛分布於南半球(包括南极),背黑色。笑鸥(L.
atricilla)中等体型,头黑色,喙和脚红色,常发出刺耳的似笑一般的鸣声,繁殖自缅因州到南美北部,向南到巴西越冬,虽是海滨种,但常深入内陆淡水区;笑鸥是既在加勒比海又在北大西洋繁殖的唯一鸥类。小鸥(L.
minutus)分布於欧洲,偶见於北美,头黑色,翼展约60公分(24吋),是最小的鸥。”
“太平洋鸥(L.
pacificus)繁殖於塔斯马尼亚和澳大利亚南部一带。环嘴鸥(L.
delawarensis)是北美内陆湖泊的常见种,常集成大群在耕地上觅食。西印度洋的灰鸥(L.
hemprichi)头顶暗褐色,翕淡灰褐色。罗斯氏鸥(Rhodostethia
rosea)白色微带粉红,美观优雅,繁殖於西伯利亚北部,活动范围可远至北冰洋。萨宾氏鸥(Xema
sabini)在北极极多,尾叉形,像鷸那样跑步啄食。燕尾鸥(Creagrus
furcatus)见於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群岛,是有深叉形尾的唯一鸥类。”
“海鸥的外形特征:中等体型(45厘米)的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尾白。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第一冬的鸟尾具黑色次端带,头、颈、胸及两胁具浓密的褐色纵纹,上体具褐斑。第二年鸟似成鸟但头上褐色较深,翼尖黑而翼镜小。虹膜-黄色;嘴-绿黄色;脚-绿黄色。
海鸥的叫声:叫声高而细,包括
kakaka…尖叫声kleee-a及持续的klee-uukKlee-uu-klee-uu…叫声。
海鸥的分布范围: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迁徙时见于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
海鸥的习性:结群繁殖于淡水生境。
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甚至人们一提起海鸟就会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海鸥。在海边、海港,在盛产鱼虾的渔场上,成群的海鸥欢腾雀跃,它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游泳,觅食,有的低空飞翔、有的......偶尔见到两只海鸥突然如离弦之箭,在空中直矢海面,瞬即又腾空而起,互相奋力争夺着一条鱼。一般说,哪里有海鸥,哪里就会有鱼,船在哪里撒网捕鱼,哪里也就会有海鸥光顾。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众鸟集荣柯",海鸥当然也喜欢群集于食物丰盛的海域。因此,哪里发现有大群海鸥,哪里的水域必然充满着生命。碧海群鱼跃,蓝天鸥鸟飞,使富饶的海洋充满勃勃生机。
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港口、码头、海湾、轮船周围它们几乎是常客。在航船的航线上,也会有海鸥尾随跟踪,就是在落潮的海滩上漫步,也会惊起一群海鸥。
夏天,海鸥飞到繁殖场地,在海岛的岩礁缝隙或坑洼里,在草地的杂草里、在灌木丛里,它们用枯草、树枝、羽毛、海草等筑起皿形巢。有的地方鸟巢的密度很大,两个巢之间相距l一2米远。各亲鸟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鸟入侵,所以"邻居"间难免要经常争吵。
海鸥的归家本领很强,雌、雄都能回到它们上一年筑的巢里。每巢产卵2-4个,双亲都孵卵,约25天就能孵出雏鸥,40天后小海鸥飞向大海,开始独立生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有关海鸥的资料介绍还有一篇,将网址复制于此:
http://blog.sina.com.cn/s/print_4a6b0482010005ca.html
看到此,心里窃喜:还好,与“贼鸥”无缘!是不是高兴得早了些?还没搜索“贼鸥”的资料呢。于是,再百度一下,出现在眼前的几个字实在是令人大跌眼界:“空中强盗--贼鸥”!赶紧看内容,结果令人失望啊。嘿,先别感叹了,还是把有关介绍复制过来吧。
贼鸥(Skua):
在南极海鸥中有一种褐色海鸥叫贼鸥,听其名,就会知道它大概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人把它称为空中强盗,一点也不过分。尽管它的长相并不十分难看,褐色洁净的羽毛,黑得发亮的粗嘴喙,目光炯炯有神的、圆眼睛,但其惯于偷盗抢劫,给人一种讨厌之感。
南极贼鸥是地球上在最南纬度可发现的鸟类,在南极点上曾有其出现的纪录。在南半球有南极及亚南极2种贼鸥,具体高分别约是53与63公分左右,前者的体型略小且有较浅白色之羽毛,不同亚南极种之贼鸥可能成对的活动,其飞翔贼鸥在夏日繁殖,每次会产二个蛋,孵化期约为27天,惟经常只有1只幼鸟能存活。冬季时,它们活跃于海上,甚至可能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贼鸥以企鹅蛋或如海鸥等其它海鸟及磷虾为食,它们亦会两只共同合作,即一只在前头引开欲攻击之企鹅,另一只在后头取其蛋因而得其名为“贼鸥”。
更可恶的是,贼鸥给科学考察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在野外考察时,如果不加提防,随身所带的野餐食品,会被贼鸥叼走,碰到这种情况,人们只能望空而叹。当人们不知不觉地走近它的巢地时,它便不顾一切地袭来,唧唧喳喳地在头顶上乱飞,甚至向人们俯冲,又是抓,又是叨,有时还向人们头上拉屎,大有赶走考察队员,摧毁-科学考察站之势。
贼鸥的飞行能力较强。或许是由于长期行盗锻炼出来的吧,据说,南极的贼鸥也能飞到北极,并在那里生活。
在南极的冬季,有少数贼鸥在亚南极南部的岛屿上越冬。中国南极长城站周围就是它的越冬地之一,那里到处是冰雪,不仅在夏季几个月里裸露的那些小片土地被雪覆盖,而且大片的海洋也被冻结。这时,贼鸥的生活更加困难,没有巢居住,没有食物吃,也不远飞,就懒洋洋地呆在考察站附近,靠吃站上的垃圾过活,人们称之为义务清洁工。
我的家乡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所在地——舟山渔场,对于生活在海边、出生于渔民家庭的我,可以说,飞翔的海鸥伴随着我成长,对海鸥总有一种慕名的好感。当初,建立这个博客取名时,就是由海、海边、渔民、渔场以及飞翔的海鸥等生活场景而想到的。今日,查找资料,更赋予这一博名的丰富内涵,也更多地了解了海鸥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联之所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当看到它美好的一面时,也不要忘了它的另一面,就如海鸥的种类与习性,“碧海群鱼跃,蓝天鸥鸟飞,使富饶的海洋充满勃勃生机”也好,号称“空中强盗”的南极贼鸥也罢,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必在意因此会使博客之名有什么不健康的影响。至少,我只取其“众鸟集荣柯”的含义就行了。
海鸥不等于“贼鸥”,“贼鸥”并不是海鸥
的别称,是海鸥中的一种类别!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下次再遇到同样的说法,则可以如此这般地告诉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