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伊斯坦布尔见闻录(26)走进大巴扎之前

标签:
帝国议会路君士坦丁纪念柱拜占庭罗马帝国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 |
分类: 旅游 |
字母rlyuan新浪博客








纪念柱旁边的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建于十八世纪中叶,也历经了几个朝代才完成的。清真寺地道的奥斯曼巴洛克风格,奔放又宗教,豪华却生动,不规则但和谐,光看看外观就容易接受,蛮好看的。
从奥斯曼王陵出来,沿古老的帝国议会路准备拐进大巴扎时,路过君士坦丁广场,看到了君士坦丁纪念柱,虽然仅仅只是一根孤零零的石柱,却很抢眼、很震撼的。另外旁边还有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就是没有进去也觉得蛮好看的。并在一起,发几张照片,凑一篇。
君士坦丁纪念柱是由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下令修建、用来纪念拜占庭改名新罗马的。最初纪念柱高50米,共分九段,由岩石砌成,纪念柱顶端还立了一个君士坦丁大帝自己的雕像。那时,正是我们的东晋年代,朝野乱得一塌糊涂。
不过,这纪念柱也不太平。一歇歇刮大风吹倒了大帝雕像,后来拜占庭的皇帝在上面树了个十字架,取代了雕像,并另外题了词;一歇歇乱世洗劫,强人剥离了柱子上所有的青铜件;一歇歇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连十字架也不许放了;一歇歇地震大火,把纪念柱烧得黢黑墨拓,尽管后人做了许多修复工作,也就只能是今天35米高的这副模样了。
君士坦丁纪念柱现在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罗马帝国艺术品之一。纪念柱如今沧桑古旧、老态龙钟的形象与周边闹市的繁荣景象反差非常悬殊,黯淡粗犷的纪念柱静默地注视着身边靓艳喧闹的轻轨列车疾驰而过,那份动静同样对比强烈。









我觉得,这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格很具有象征意义,也许正是伊斯坦布尔的一种历史文化气质的多元表现。所以,平平常常的路过也会引起我一种特别的关注。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