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回忆
(2023-01-23 08:33:30)
标签:
二娘舅沧县年夜饭无怨无悔母亲 |
分类: 忆旧 |
字母rlyuan新浪博客
七五年我在陕西咸阳读书。年轻时处事唐突,放寒假了,我没有和一个人打招呼,就自说自话绕道石家庄,到河北沧县去看在部队的二娘舅了。舅舅舅姆见了外甥喜出望外,想留我在部队过年。我说,只是专程来看看,还是要回上海过年的。舅舅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见状一思量,决定请假带着女儿,和我一起回上海。
除夕傍晚,我、舅舅和表妹抵达打浦桥。父母亲一见,自然高兴得眉开眼笑。母亲年夜饭差不多已经准备停当,赶紧抬桌摆凳,请舅舅和表妹入坐。
年夜饭的菜一样一样的端上来,有鸡有鱼,有荤有素,有冷拌有热炒,有红烧有清蒸,还有什锦砂锅,十几个碗碟,满满一桌,琳琅满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舅舅见了,说太丰盛了,难怪rlyuan一定要赶回来吃年夜饭哦。
一年除夕连着一年除夕,一晃,四十八年过去了,二娘舅走了快三十五年,母亲也已经走了整整九年。如今又是一年除夕,回想起自己儿时除夕的母亲,不禁眼睛湿了。
每年的除夕,母亲的忙、母亲的辛苦绝不是如今的人可以想象的。
除夕的年夜饭,买汏烧都是母亲一个人揽在身上。父亲在钢铁厂三班倒,节假日转炉不熄火,无法给家里帮忙。节前许多天,母亲就开始忙了。那时节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小菜卡、年货票购买,晚了不是无货就是质次。所以,每天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后,母亲风风火火,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忙碌得手脚没有歇的时候。难得叫我们买点年货,母亲会把年货票、钞票仔仔细细交待到手上,关照大概什么时候、到哪家店去排队。下班回来看到没有出错,会很高兴地夸我们能干。
临近除夕前几天,有些可以提前准备的菜肴,晚上就开始煎、蒸、氽了。连花生瓜子都需要自己炒的。记得唯一叫我帮忙的就是准备肉末,也都是母亲切好了让我慢慢剁。还有就是包蛋饺时,手把手地教我学一手。
那时春节只有三天假期加一天换休,大年三十是要上班的。这天,母亲一般会比往日稍早一点回来,凭着一个煤饼炉子,大中小三个铝锅,一个砂锅,一个生铁炒菜锅,在短短的几个钟头,就在屁股大的晒台小厨房里,有条不紊地烧出满满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来。
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神奇无比,简直就象变戏法一样。一个是母亲从来不会要我们帮忙;另外可使用的炊具极简陋。哪里象现在,厨房地方大、灶台大、水池大;还有两眼四眼的天然气灶,有微波炉、电磁炉、米技炉、空气炸锅;还有大大小小的铁锅、高压锅、电饭锅、不锈钢锅、玻璃康宁锅;还有快捷方便的各式菜肴成品半成品可以随时下单......那时,唯一就是三层阁的陆家姆妈因人少,烧得早,他们在都烧好后就会把炉子让给母亲用。
吃过年夜饭,父亲帮着一起收拾一下桌子和厨房,收了残汤剩菜,洗了锅碗瓢勺,时间就不早了。母亲这时才能坐下休息一下,大家吃着花生瓜子聊聊天。等我们兄妹姐弟要睡了,母亲会督促我们把内衣内裤换了。然后,细细地把桌椅板凳抹一遍,再用铅桶打点热水泡开食碱,用板刷把地板刷得雪白雪白的。再然后,母亲开始洗手揉糯米粉、包汤圆,一板一板地用白纱布盖好。这时母亲还会找出我们明天要穿的新衣服,悄悄地放在我们每个人的枕边。晒台上还有两家的煤饼炉需要添煤封火。待母亲做完这一切,时间早已过了子夜,年年如此,无怨无悔。
如今想到这一切,心里抑制不住的思念和伤感,真想丢了鼠标,放声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