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金瓶梅》,随便聊几句(上)
(2022-08-23 07:41: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字母rlyuan新浪博客
老朋友从微信上给我转发了全本《金瓶梅》。多少知道一点这本书的底细,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骚动。做贼心虚,怕人说我老不正经,翻阅前先搬孔圣人语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再搬孟亚圣人语录“食色性也”给自己做个挡箭牌。是不是,圣人尚且如此,奈何我一凡夫俗子?
现在,阅读功能严重退化,耐心看完一本完整的书显得很困难。即使令人心悸的《金瓶梅》也不会读得一本正经,只是囫囵吞枣,胡乱的翻过这一百回,落一个猪八戒吃人参果的结果。
心粗气浮,绝对的写不了读后感,只当饭后茶语闲聊,随意说几句。
一。《金瓶梅》是天下第一奇书,禁了放,放了禁,几百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神秘成了一个独特的身价。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方神圣,至今也是一个谜。这些云山雾罩都与我无关,爱谁谁,我只管吃瓜。
故事假说的是宋徽宗年代的事,蔡京长蔡京短的,我知道,这都是虚拟。故事里描绘叙述的人物、场景、习俗、生活方式其实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真实境况,成书也应该在这个时期。
因为合本前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说明,我弄明白了《金瓶梅》行世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万历本,又叫词话本,一般认为是原始文本,为后世专家学者所重视。一个是崇祯本,又叫绣像本,一般认为经增删修订,行文整洁,情节合理,为大众所喜读。
我找出家里的旧藏,一看又是张评康熙本,九一年齐鲁书社出版。名堂真多,据说光研究此书的版本,都已经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两个文本我对照着看了前六回,觉得就是第一回完全不同,后面五回以我的水平看着差不多,于是以后就只看崇祯本了。
二。“三水西红”四大名著说的故事都很专门,或演绎历史纷争,或传奇草莽英雄,或大话神怪故事,或描述名门盛衰,却都有局限,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不大相干。相比较而言,《金瓶梅》非常贴近彼时彼地生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婚丧嫁娶,悲欢离合,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市井氛围烟火气深入到全书的骨骼肌理之中了,一个清河县市侩人家的生活场景从头到尾、全方位、活脱脱地显现在读者眼前,既一目了然,又不是索然无味。
说句套话,《金瓶梅》比起那四大名著更直接、更具体、更典型地揭示那时的生活习俗、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有人称之为“民间史记”,小说的社会意义、文学地位大概就是因此确立的。
一篇文章,割成两截来发,不是怕那啥么?免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瞎子点灯——白费蜡。
前一篇:尼泊尔的表情——穿制服的人们
后一篇:看了《金瓶梅》,随便聊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