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墟古镇与汾湖

(2021-07-02 08:34:56)
标签:

芦墟古镇

吴根越角

市河

许氏跨街楼

汾湖

分类: 旅游

黎里返沪途中,不远就看到公路上高悬的芦墟古镇指示牌,此去不过区区十几公里。我是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芦墟古镇,来都来了,搂草打兔子,好奇驱使我们顺便拐过去看看。

不去不知道,去了还是不知道。归来问度娘,让我吓一跳。芦墟和大多苏南古镇名乡一样,往上追溯同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同样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吴根越角,乡风淳朴,名人辈出,经济发达,文化遗存丰厚,老早底也阔气过的。 

进了镇口在汾湖边停车,镇上人很少很清静,没有像像样样的路,很少气气派派的房子,三问四打听,七拐八转弯,终于寻到了老街。

芦墟老街更是破旧得让我惊讶。街中也是一条市河,河水静默,了无活力;河上五六座老桥新桥,看得出也是多年没有好好维护的;河边的房子几乎清一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标标准准地体现那时经济和文化;门前坐着的都是老人,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慵懒地聊着天打着牌,打发着日复一日的光阴;只有河岸高大粗壮的香樟还生机勃勃,幽幽地盖满了河道。

老街看着旧,倘若想寻古访幽,却很难找到清民时期老建筑;幸存的许氏跨街楼、沈氏跨街楼仗着文保的牌子还立在老街上,却真正土得掉渣,老得打瞌睡淌口水,木讷得无法引人眼球。一句话,那里的建筑和氛围直接就是凝固在四五十年前,地地道道活着的原生态,俨然如老去的白发媪翁,与世无争。

逛了一圈,离开老街,我们竟然找不到停车那条路,导航也在一片弯弯曲曲的弄堂里迷了路,指了好几次死弄堂。幸亏一位本地热心大妈直接领着我们,转来转去才走出了迷宫。可见,古镇规划保持了本色,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格局。

走出迷宫,汾湖就在路边。汾湖也作分湖,盖因“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今嘉兴),一属姑苏”。我们进去看看,又算走了一个景点。

其实,我们在芦墟连同汾湖前后不过两个小时,蜻蜓点水,说了些不敬的话,真有点“下车伊始”。呵呵。

一日游了黎里、芦墟两个古镇,品味两种风光情愫,尽兴而归。芦墟古镇与汾湖
观音桥,老桥,文保单位。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芦墟古镇与汾湖

儿子买了一台迷你2的大疆机,让我们片片进入了一个没有过的高度,很开眼界。

(谢谢来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