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所有涉及赵云的文字汇总及简评

标签:
三国易中天赵云魏延历史杂谈 |
分类: 历史 |
易中天《品三国》所有涉及赵云的文字汇总及简评
作者:海长青
一.易中天《品三国》所有涉及赵云的文字汇总(以下内容均摘自易中天最终定稿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品三国》上、下,非摘自电视讲稿,内容与电视讲稿略有差别)
易中天: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集萧何、张良和韩信于一身,不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备集团的大将如关羽、张飞、赵云辈,有如他手中的提线木偶,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有原因。——《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
易中天:《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只有短短一行字,但刘备当时的狼狈已跃然纸上:“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这一仗虽然是刘备惨败,但维护刘备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做足了文章。“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这些事也都有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说:“先主为曹公所迫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可见赵云救阿斗是实,但刘备并没有摔孩子……刘备虽然靠张飞保全了性命,靠赵云找回了妻子,但他并没有出路。——《品三国》第二十集“兵临城下”
易中天: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守荆州,赵云为后备,自己和庞统率军溯流西上,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刘备命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分兵略地。夏,刘备攻克雒城(雒音洛luò,雒城在今四川省广汉北),与诸葛亮、张飞、赵云会师,进围成都。这时,马超也来投奔刘备,刘璋已成瓮中之鳖。——《品三国》第三十一集“乘虚而入”
易中天:刘备则把赵云安排在自己身边,以防不测。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当时这位孙夫人仗着自己是孙权的妹妹,十分“骄豪”了得。……刘备没有办法,只好任命为人严谨持重(严重)的赵云做“内务部长”(转任掌内事),帮他对付和看住这位惹不起也躲不起的孙夫人。……孙权闻讯,一面大骂刘备背信弃义,一面派船队去接妹妹,孙夫人则准备把刘禅也带走。只是因为赵云和张飞“勒兵截江”,才没能如愿。这事虽见于野史(《云别传》),但《资治通鉴》采信,看来是真的。《三国志·先主穆后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则说是诸葛亮派赵云去截江的。这就是《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根据。——《品三国》第三十二集“蜜月阴谋”
易中天:也许,入主成都以后,他应该迅速派人去帮助和制约关羽。但是他能派谁呢?诸葛亮走不开(在益州建立新政权全靠诸葛亮),庞统死了,法正和关羽不熟,派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怕也不行吧?说来说去,刘备也是没办法。何况他自己,也正陶醉在胜利之中。——《品三国》第三十四集“败走麦城”
易中天:张飞之死对于刘备无疑是重大损失。我们知道,刘备这边的一流将领,素有所谓“五虎上将”之说。其实刘备称王之后,只封了四员上将,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赵云仍然是翊军将军。不过,陈寿作《三国志》,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为一传,因此民间有“五虎上将”的说法。关羽已在荆州争夺战中被杀,黄忠也于一年前病故。张飞一死,刘备的所谓“五虎上将”就去了三个。剩下马超防魏于北,赵云不受信任(原因下面再说),东征的队伍中,竟没有像样的将领。……如果说,秦宓的说法或许可以视为妄言(《三国志·秦宓传》的记载是“陈天时必无其利”),那么,赵云的意见就言之成理了。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何况只要灭了曹魏,东吴就不成问题。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他儿子曹丕更坏,因此“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何况此番战端一开,只怕不可开交,不好收场。这就是所谓逆耳之言了。……结果,费诗被贬,雍茂被杀,秦宓“下狱幽闭”(后来放了),刘巴吓得从此不敢说话(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赵云则不受信任,不得随行东征。……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刘备的既定方针应该是联吴抗曹,赵云也说“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该放过曹魏,先伐东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行事,也不接受赵云的意见?——《品三国》第三十五集“猇亭遗恨”
易中天:谋臣当中,庞统、许靖、刘巴、马良死了;武将当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也死了。剩下有威望有能力的,除了诸葛亮,只有赵云和魏延。——《品三国》第三十六集“永安托孤”
易中天:据《三国志·后主传》及《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有份。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偏偏没有赵云。后来,由于姜维等人打抱不平,才在第二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是刘备集团的大功臣,更是他刘禅的大恩人。追谥故人,居然不念赵云,还要别人提醒,岂非忘恩负义?……不追谥赵云也有原因,原因就在刘备称王时只封了四员大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也没有“五虎上将”一说。事实上,赵云终其一生,也未能做到“名号将军”。刘备在世时,是翊军将军。刘禅继位后,做到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后来又因“失利于箕谷”而被贬为镇军将军。所以,赵云的地位一直不如关、张、马、黄。刘禅按照四员大将的名单和规格来追谥已故将军,正是继承了其父的做法。这当然是委屈了赵云,也确实忘恩负义。但这笔账得先算在刘备头上,不能只骂刘禅一人。何况刘禅最后还是追谥了赵云,应该说是从善如流,何必厚非?——《品三国》第三十七集“非常君臣”
易中天:据《三国志》之《王平传》和《赵云传》,除了将马谡下狱处死外,还杀了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兵权,将赵云从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赵云虽然“失利于箕谷”,但确因“兵弱敌强”,且能“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降级……这就叫:依法治蜀,执法如山。——《品三国》第三十九集“痛失臂膀”
易中天: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他后来的决策,就是扬言要从斜谷攻郿国,并且派赵云和邓芝占据箕谷,自己却亲率大军进攻西边的祁山。所以,分兵并非绝不可行。但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不派魏延,就让人觉得他对魏延不信任。这个说法可以讨论。因为第一,赵云和邓芝率领的只是“疑军”,并不一定非派谁不可。何况这时赵云的地位也不比魏延低(两人均在建兴元年封为亭侯,赵云的职务是中护军、镇东将军,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派赵云不派魏延,不能说就是对魏延不信任。第二,从魏延的履历看,诸葛亮对他还是重用的。——《品三国》第四十一集“以攻为守”
二.简评
易中天《品三国》主要篇幅集中在曹操和诸葛亮两个人身上,蜀汉集团人物之中,除了诸葛亮以外,刘备、关羽、魏延也有一定的篇幅描写,涉及其他人物的文字都很少,写到赵云的文字基本就是上面这些,本人逐字逐句摘抄录入,力求做到没有遗漏。易中天对赵云的叙述基本上采自《三国志·赵云传》和裴松之注引《云别传》,提到了赵云长坂坡救主、分兵入蜀围成都、掌内事制约孙夫人、勒兵截江夺阿斗、谏阻刘备伐吴、箕谷失利被贬,基本上把赵云一生的大多数重要事件都叙述到了,但是没有提到汉水大战一节,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毕竟这里产生了“偃旗息鼓”、“一身是胆”两个成语,且赵云被军中称为“虎威将军”也是后世民间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称“五虎将”的历史根据之一。提到对赵云的评价,易中天的评价算是中规中矩,提到赵云的地位不如关、张、马、黄,易中天还是为赵云叫屈的,电视讲稿中易中天几次提到赵云很委屈,最终出版的定稿中也提到了刘备和刘禅委屈了赵云,不过对于“赵云终其一生,也未能做到‘名号将军’”一说似可商榷,建兴元年,赵云被封为征南将军,又迁镇东将军,在蜀制四征四镇将军地位低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但是又高于一般杂号将军(比如赵云之前的翊军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在蜀汉究竟属于名号将军还是杂号将军,史学界还是存在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对于赵云和魏延的地位高低,易中天也有叙述,很多人认为魏延的官职、地位始终是高于赵云的,其实自后主建兴元年至建兴六年赵云箕谷失利被贬以前,两人的地位应该说是并驾齐驱的,在同一年(建兴元年)被封亭侯(赵云为永昌亭侯,魏延为都亭侯),赵云为中护军、镇东将军,魏延为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为建兴五年所封),官职不相上下。魏延的地位大幅提高是在建兴八年,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县侯,为最高一级侯爵,高于乡侯和亭侯),此时的魏延地位堪称蜀汉武将第一人,但这时赵云已经去世了。
http://s16/mw690/001zw8zEzy6Ia1k2oaz7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