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巡礼之一
标签:
平遥古城县衙南门 |
分类: 山水情怀 |
平遥古城巡礼之一
李敏孝
晚9时许身临平遥古城北门下,半轮月亮悬在城墙上空,灰色的城墙张开黑色的垛口,好像要吞噬这黑夜。平遥城是一座龟形建筑,南门是正门,我们进的北门是后门,这正应了走后门的说法。拱形的城门洞里,行人穿梭。大街上店铺林立,灯火通明。从北大街向南行,到了南大街,看到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可惜晚上已经关门歇业了,其实开了门早已不再经营它的钱庄生意,而成为旅游场所了。尘封的蔚泰厚票号招牌,表面已经龟裂,饱含了岁月的沧桑,记录着他的兴衰史。古老的客栈依然在招揽着生意,新的娱乐场所音乐声在大街上轰鸣。冠云牛肉、汾酒、漆器、长山药的招牌到处都是。
南北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走完北大街,向左拐再向右行,就到了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的南大街,这是平遥古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地标性的建筑就是横跨道路的市楼,这是一座木楼,斑驳的彩绘依稀看出当年的艳丽色彩,层层的飞檐斗拱,可以感受到雄伟壮观。楼上悬挂的牌匾背面是:灵普宇宙、古陶盛境;南面有:忠至义尽、金井古迹,在南面的两重匾额之间,悬挂有蓝底金字,楷书的“市楼”二字。
县衙探秘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先进北门去县衙。早上的北城楼,沐浴在阳光中,蓝天白云做背景,更衬托出它的古老,深沉、厚重,城楼的屋脊两端,如竖起的两只牛犄角。县衙不在正街上,乘电瓶车走北大街穿西大街,向南行再向东拐,走了个北斗的轮廓,离南门已不远了。
三间门房正中间悬挂着“平遥县署”的招牌,右侧还保留着击鼓鸣冤的大鼓。大门对面是一座大影壁,影壁的背面还有一个放街灯的小窑窝。右侧跨路修筑有一座观凤楼,玲珑高耸,下层的拱形门洞供人马通行,上面两层飞檐,如大鸟展翅凌空。先进仪门,和大门风格相同,只在两旁多了两个小门,右边是平常人出入的,左边则是囚犯走的路。
到了大院落,我们先不进亲民堂,而是要先苦后甜,先去看看古代的牢狱。牢房、木笼囚车、枷锁、木驴、手铐脚镣、铁鬼衣,行刑用的鬼头刀、铡刀等等。有一种震慑,也有一丝残酷。
然后进入“明镜高悬”的亲民堂。大堂的楹联道:“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县令龙书案的背后,是海浪、红日、祥云的画面,叫做海水朝日图,醒堂木的底座已经没有了皮,深凹下去,红黑两色的签子放在签筒里,这些签子曾发过多少号令,治了多少奸人,是否也有冤案,都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不可而知了。
跨过宅门进入二堂,楹联道:“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感情上拉近许多,红日松鹤的图案威严少了许多,祥和多了一丝。门外对面房屋的后檐上,挂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多了些许人情味。再后进入勤慎堂,县老爷住的斗室,一架床铺,一张书桌,简朴的摆设。第五进院为大仙楼院,楼上供奉守印大仙,楼下是灶房和伙夫的住所。
东侧有收粮的长平仓,门前扭曲盘旋的古槐见证着它的历史,那满身的树瘤似苦苦挣扎的奴隶。酂侯庙、土地祠、粮厅、花厅、班房等已重修完毕,凤雅台可以看看戏娱乐一下,还有一个小花园大约是芝麻官公余放松的场所,此外再找不到什么娱乐设施。“清风远播”是他最高的境界了。
南门是保存很完美的建筑,二层三重檐,傲立于城墙之上,回廊体式,便于跳远,四角飞檐,上立蟠龙,下悬风铃,绿色琉璃瓦苫顶,檐下斗拱彩绘。俯视城楼南,城墙围成一小方形,形成一个瓮城,东西建有房屋,南北相通,是诱敌深入,瓮中捉鳖,消灭敌人的一种设置。南北的石板路上,有硬轱辘车,或独轮车压下的深深的车辙,成为历史的见证,用栏杆封存了起来,成为一个历史的琥珀,一粒时间胶囊,封存起来,让后人见识。这车上载的也许是金银财宝,也许是绫罗绸缎,也许是江南的茶叶,现在都一概不知,只能猜测联想了。
站在城上北望南大街,人流如梭,摩肩接踵,阳伞衣服,五颜六色,形成一条彩色的河流,大街并非笔直,房屋有前有后,有高有低,错落有致,但绝对没有楼房。也算是“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全县的繁华尽在商业一条街。我们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参观,以期待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东西大街以北没有横向的道路,而紧切南门却又一条道,构成乌龟的前爪,南门就是龟头。向北望去,最高大,最显著的是路中心的“市楼”,绿底黄字的琉璃瓦顶上,是一个大“囍”字,听导游讲背面则是一个大“寿”字。市楼下一幅楹联:“朝晨午夕街三市,贺凤桥台井上楼。”从前平遥古城集贸市场分朝、午、夕三市,市楼由此得名。市楼近旁有一井,世传“水色如金”,故市楼又名金井楼。“贺凤桥”指贺兰仙桥,为平遥八景之一。市楼是市政建设,却是民间集资所建,只有在商业极为发达的平遥出现,而在其它各地绝对是少见的。
2018年8月2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