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潼峪佛头崖

标签:
文化苍天裂纹佛头崖潼关 |
分类: 征程跋涉 |
登佛头崖
李敏孝
佛头崖在潼关县城南10公里的安乐乡西潼峪松果山上。穿过观音古寺的牌楼向里走,踏着石头台阶向上攀登,周围是葱茏蔽日的树木。首先遇到的是佛崖寺,寺不大,只有五间正殿和几间简陋的僧舍,寺内一个小沙弥。走过佛崖寺,景色为之一变。满沟小汽车般大小的方形巨石,小路上也尽是火柴盒大小的方形石子,遍地野花,近处是小茶杯般大小的黄色野玫瑰,小指头长的喇叭形的紫色野紫荆花,山腰上白得像云一样的应该是毛黄栌,都连成一片片,像彩霞、似锦绣飘落到山间,空气里就弥漫了香甜的味道。
在一座灰黑,一座青绿的两山背后,一尊佛头露出了端倪。半圆形的一个光头,切着头皮刚长出短短的毛发,
似乎面向着西方,背对着我们,是在那里打坐吗,还是正在参禅,抑或是埋头诵经忘记了时间,坐化为石,永久不动。或许一会就会转过头来,看山谷中的万紫千红,嗅山野芬芳的气息,听旷野中山鸟的歌唱,迎接远方虔诚的游客。看那灰白的佛头崖,却像是无数个佛像拼凑而成,最南边的一块与大山崖有一道裂缝,相对独立,更像是两眼微闭,下巴扬起,嘴角鼻翼都棱角分明,仰头望天,手臂隐藏在了前面的山峰后,大约是双手合十,其余的有拱手而站的,有垂手而立的,有低头欠身的,我也闹糊涂了,不知佛头崖指的是哪一尊佛,或者说是以哪一个为主,总把最边上的当作佛头崖的正宗。然而听领队讲,佛头崖说的就是整个的山崖,不是某一个局部。路边石壁上一首诗是最好的注脚:“崖像佛头峰似身,星移斗转隐神魂。忽闻山际白云绕,潼塬即雷雨纷纷。”写出它的神态以及多雨的特征。
往上走,佛头少了前面山峰的遮挡,变成了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再向上变得更长,就成为一条巨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它就是一条凌空欲飞的龙头。而在佛头的前面,刚才掩映的山峰,却像一尊披着斗篷,顶天立地的大佛。面向山谷,观赏游人,欣赏风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它是佛头的侍卫,还是云有的高僧?离得更近了,刚才最边上的佛子,嘴脸看得更清,简直就是孙猴子再出世,大约又被锁在了大山旁。那尊披斗篷的佛竟变成了一个盆景,如假山上长出了花草,石头上千疮百孔,裂纹纵横交错,在裂缝中长出青翠的树木,毛黄栌像云朵般装点在周围。
山谷中两块三四层楼房高的巨石挡在前面,第一块在石头上凿了脚窝,连爬带登慢慢上去,脚踏得实,不晃动,心不慌,爬上第二块却是一个大考验,凌空架起一个软梯,旁边石崖上磕了三个大字道“步云梯”,虽是铁链连接,但晃晃悠悠,脚下是几丈深的石头夹缝,不敢往下看,只能往上攀,好在早有人攀到了上面做接应。上来则是一个大平台,能站十多人,可以望山峰,可以窥山谷,呐喊其上,游人应和,山谷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大佛就在眼前,离盆景只有咫尺之遥。
原来这里只是一个惊险的刺激,其实本不必上到这块巨石上去,看了风景还得返回,不过从背后下来则毫无惊险。小路没有沿着山谷走,而拐了一个弯,旁边一块巨石上刻了三个字“十八盘”,我想哪有十八盘啊,虽然沿着山谷拐来拐去,却很少有盘道,是故意耸人听闻罢了。山道旁的毛黄栌花朵如盛开的洋槐花,似一树树怒放的梨花,那一串串花朵,不是垂挂而下,而是直伸向天空,献给苍天,献给佛头,献给游人的。鲜艳的黄色花朵,不再是野玫瑰,而是成片的棣棠花,形状样子形似,叶子却截然不同,像用丝绸做的五角星,也少了那些尖锐的刺。野紫荆不畏高寒,依然开放在山道两旁。
往上攀爬,曲里拐弯,坡度大增,又何止十八盘。那座假山已经跑到了我们的视线之下,成了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山体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纹,似乎随时都有落石的可能,峰顶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鸭子浮水,有的像苍鹰觅食,有的如懒猪酣睡。
绕过石缝里生长的盘旋如龙的千年古松,站到了佛头崖下的平台上。这里依傍山崖修筑了五间大殿,进入圆觉殿里,菩萨红袍加身,端坐其上,旁有鲜花陪伴,前有香烟缭绕,供菩萨享用。再上一个平台,到达佛崖寺观世音洞,干枯的石洞右侧,竟有一棵两杖高的迎客松,伸开一只手臂,迎接着人们。洞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的三面佛像,脚踩五彩祥云,衣袂飘飘,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仿佛随时要去往某处救苦救难。洞内敬着洁白无瑕的观世音全身立像,旁有一男一女两位童子供奉。
站到佛头崖下,早已找不到佛头,其实佛近在咫尺,佛即在眼前,佛即在心里。只要心里有了佛,不管走到哪里,佛都会伴随在你的左右。
2014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