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登蓝田三凤山

标签:
旅游三凤山三峰山蓝田踏雪 |
分类: 征程跋涉 |
冬登蓝田三凤山
李敏孝
从蓝田穆家堰向西登山,山坡上满是枯黄的野草,山沟里飘荡着白色的芦花,山下是纵横交错的大道,山梁上是一条蜿蜒的小路,山与山之间总有一道梁连接贯通,如大自然造的桥梁。道路起伏盘旋,翻过两个三头,已经隐约看到了高峰顶上的庙宇,裸露的灰白的悬崖,阴坡上斑驳的积雪,零星的点缀在山坡上的青松。
近处的山岭呈现出棕褐色,阴坡则夹杂着积雪的白色,三凤山歪嘴崖,有华山断裂的山崖特征,灰白而直立,又比华山多了些纵横的条纹,石缝中也生长了不少草木,不过大都枯黄了,悬崖下顺着山坡是一道斜横着的积雪带,与枯黄的草木交相映衬,显出冬日的特征。往前走,悬崖的纹理看得更清晰,向老人褶皱深密的皮肤。峰顶的房子似一只顶尖顶的帽子,旁边的树木,则像一棵小草。我估计那就是终点,但看不见通向峰顶的路,顺着山梁继续盘旋,看其走势大约呈洋码字中的“3”字。
脚下松软的泥土变得泥泞,又变得油滑,浮冰残雪铺就在小道上,大都带上了冰爪,小心翼翼地攀爬,停下来歇歇脚,望望深谷,一座小山像一艘劈风破浪的巨轮,昂首向前行进,一丛柱状的乱石,横七竖八的乱卧着,像伸开的手指头,粗的向上的是拇指,细的横伸的是四指,那个又粗又大又丑陋的是猪头。一丛丛竖起的石林,有乱石穿空的架势。有的地方如石墙,如掩体,如碉堡,如防御工事,抵挡着妖魔鬼怪,抵挡着阴冷的寒风,也抵挡着严酷的冰雪。
向上道路开始陡峭光滑,脚下时时注意,双手紧攀道旁的树枝,仍免不了有人摔倒,领队也劝阻不要上去了,可上了一个陡坡翻过山头,前边的路平缓易行,向东拐去,右侧的山崖如怪兽聚集,牛头马面,猪嘴龙王相,好像怕冷紧挤在一起,藏在树丛中。山顶又有一个小盆地,和山底相似,又是一片茂密的芒草,可惜芦花飞尽雪底藏,行人足迹留两行。再向北一拐,上一道小坡,就来到了山的极顶。几个人已经登顶,在架锅造饭,乐翻天、驴窝两家户外的旗帜早已在山顶欢呼飘扬,向登山的人招手致意。
一方两个篮球场大的平台,一座向阳的三间庙宇,西侧三间汤房。平台上衰草铺满一地,散落着石香炉,石碑,石磨,石门墩,可以看到宗教的遗迹,也可见到人间烟火的信物。大殿里敬奉着龙王的九太子貔貅,不是常见的兽形,而是人形神像,手持倚天宝剑,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挺胸抬头。汤房的门紧锁,大炕上还放着几床被子,这是过庙会时供居士居住的用的。大殿的背墙紧邻悬崖,两侧的山墙是古式的青砖,檐墙则是红色的机制砖,很明显是近年翻修的,汤房则全是青砖碧瓦和石料建造,虽用的是原来的材料,但有明显的翻修痕迹。而东侧的残垣和散落的石料,还可以看出当初房屋的痕迹。平台上墙根旁有一块石碑,上书“三凤山”三个大字,石面粗糙,刻工不细,很可能是后人所为,从注明旳甲申年推算,大约是2004年,距今也该有十年了。东面紧邻的山头上也有一个石砌的墙壁,虽然不高,但墙体规整,没有历史的沧桑感,又加之积雪封路,少人上去。
站在平台上向南望去,是层层连绵的山岭,披着积雪,谷中发白,岭上发黑,道道交错。大台上风太利,身上发凉,不可久呆,用餐后只好匆匆下山。
201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