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错的歧韵”辨

标签:
郁达夫浙江平舌音故都的秋杂谈 |
分类: 学海泛舟 |
“念错的歧韵”辨
枫林晚
又到凉秋八月,秋雨纷纷落下,北方人开始穿上了夹衣。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我常觉得这不是念错了的岐韵,而是听错了的岐韵。
首先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人不可能念错了,假使都念错了,也该约定俗成而作为标准音了。
其次北方谚语是这样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凉。”或者说成有韵律的两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
就依郁达夫的说法,试把“层”字换为原本的“阵”字,一阵雨时间很短,不可能引起明显的气温变化;而一场雨时间相对长,气温的变化才会很明显。
南方人说话时一般翘舌音与平舌音不分,听的时候也就分不大清楚,“层”与“场”正好就是一个平舌音,一个翘舌音,只不过“场”字多了个韵尾。郁达夫作为一个浙江人,到一个新的方言区,出现这种听觉上的差异毫不奇怪。
总之我认为,这里的“层”字,不是念错了的岐韵,而是听错了的岐韵。它原本应该是一个“场”字。
当然,散文是记录作者自己见闻感受的,不是科学论文,我们没有必要抓住这个字,说它错了,更不能武断地把它改过来。这正好如实的记录了郁达夫的真实感受体验。修辞上有一种方法叫做飞白,可以记录或援用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或说者自己有意识的写错或说错一些话,以求得幽默效果。这里或许就是郁达夫无意中运用了飞白手法,更是语言中的一种不加掩饰的天籁,比准确的字有更多的奇趣。我们不妨套用郁达夫先生的一句话:这听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201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