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甸曼德勒游记之二——贫穷的城市,别样的风情

(2014-01-28 20:21:26)
标签:

旅游

文化

休闲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特别在旅行中。对一些人和事保持戒备,对重要的物品备加护持,是我在旅行中时时刻刻默念的经文。因此在多年的旅行生活中,很少出糗。然而到达缅甸后,很快就被这里的友善熏陶,这种友善丝毫没有刻意,自然而然地流露,到处是微笑,到处是善意,不知不觉,就放松了戒备心。竟然会把相机落在出租车里。
  有一次我们住在同一旅馆的中国背包客约了一起晚餐,大家聊起对曼德勒的印象,我说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是:脏乱,但是不差。缅甸很穷,但我觉得他们有很高级的文明,这里的人民彬彬有礼、知足常乐。
  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是个古都,从地图上看,缅甸国土面积大约跟青海省差不多,曼德勒市在缅甸的正中央,西边依着浩瀚的依洛瓦底江,这江的上游,在中国,叫做怒江。
  实际上曼德勒现在仍是缅甸的文化艺术和交通中心,但城市建设破破烂烂的,很少见到五层以上的楼房,现代建筑大多陈旧简陋,还不如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看起来沉稳,而到了居民区,民宅如同难民营,用竹木搭的架子,用篾片或者编织袋围成墙,屋顶常常是茅草。街道横平竖直,以数字命名,比较好找,坑洼不平,尘土飞扬,十字路口众多,却很少见红绿灯。街上跑的大多是日系的二手车,更多的是摩托车和自行车。公交车是带雨篷的皮卡,经常看到车篷顶上坐满了人,车箱外面还挂着人。很少见到大型商场和超市,但小卖部非常多,饭馆也很多,类似于大排档。有些店招牌上夹杂有中文,基本是繁体字,那多半是缅甸华侨的企业。在游客眼里,这些街景只是眼见为实的新奇。而在于缅甸人,在这种生活中是什么感触,因为言语不通,时间有限而无处探知。
  只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曼德勒人,并无愁苦的面容,相视,一笑,那些笑容里,满是恬静、善良和不亢不卑的礼貌。这是不是跟缅甸人信仰佛教有关呢?缅甸人贫穷,但是乐施好善,我听说过一个缅甸谚语,大意是讲:“心诚之人施舍榕树籽般微小之物,即可得整棵榕树般巨大的福报;心不诚者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巨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般微小的功德。”在曼德勒的城市和村庄,我们常常在街边树下,或者墙根路角看到一个小小的龛,并不供佛,而是放着两个陶罐,盖着盖子,扣着茶杯,走路的人渴了,就从陶罐里取一勺饮。每天早晨,都会有妇人来清洁、换水。   梦老师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翻译”兼“财务总管”;我因为英语不好,行前认真做了功课,因此只好做“领队”,负责安排行程,设计路线,讲解一些网上看来的缅甸小知识。梦老师之前对缅甸的了解仅限于知道有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姬。初次见识绝大部分曼德勒妇女儿童脸上黄黄的两块“纯天然手工制作”防晒涂妆“特纳卡”,倍感好奇——旅行不正是这些好奇组成的么。
  “特纳卡是一种叫做黄香楝的树,缅甸人把树干晒干,研成粉,每天取一些涂在脸颊,可以防晒美颜。”听了我照网宣科的解释后梦老师理性地分析:风俗习惯大于实用意义。大晚上的,防什么晒,一位满脸涂成泥黄的脸回头冲你一笑,还真吓人一跳。不过有些女孩将脸颊上的特纳卡涂成树叶或者花瓣的形状,倒真好看,叫人联想起唐时贵妇的妆容。
  越南女子的传统服装叫“奥黛”,印度女子则穿“纱丽”,缅甸人也有传统服装,是一种叫做“笼基”的裙子,男人和女人都穿,只是形制不同。到缅甸旅行的外国人,大多会买一条笼基,特别是女子。女人的笼基有点像傣族的筒裙,走起路来娉娉婷婷,梦老师也开始物色她的笼基。
  拥挤繁忙的城市中心偏北,神圣的曼德勒山下,是一块巨大的正方形空地,四周有护城河,有雉堞森森的城墙,檐宇叠叠的角楼和门楼,金黄、暗红的色调,和亭亭的椰子树一起倒映在河水里。这是曼德勒古城,面积大约是两倍故宫的样子。有趣的是,古城外面是繁华的城市,古城里面却是农村,空空旷旷,树木成林,到处是棚户居和简易房,空地上种菜,鸡鸭猪狗四处觅食。古城中央是一个崭新的柚木古建筑群,那就是曼德勒皇宫,但实际上曼德勒皇宫在二战时完全被毁,现在我们看见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仿古皇宫。对于旅行中的时光爱好者,这一景点聊胜于无。倒是在曼德勒26号大街上,看古城的城墙、角楼和椰子树倒映在护城河里,让人心旷神怡。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