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马家场

自从去年底来蓉城半年多,已将这里的四季都过了一遍。从温暖的南国来到这里的时候,成都整天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霭之中,除了身体感觉冰凉寒冷之外,心情也陷入低沉压抑。
上班的工地离住地约有8公里,骑单车去那里要花费30多分钟的时间,
每天早晨从宽阔的大道开始骑行,过万花路、清河一支路,从清漪街转入经四路,约四百米后行进在某厂区的围墙外的小路上。这是一条三到四米的狭窄小路,路的右旁生长道茂密的灌木和高大的树木,枯黄的树叶在冷风中瑟瑟颤抖,握着单车把的手也是寒冷异常。野地呈现衰败颓废,路边的清水河也沉寂冷静。
一月的小径
一月的清水河
到了三月份时节,阳光频来探访,大地渐渐转入暖意恢复生机,树木绿叶绽放郁郁葱葱,此刻的清水河沐浴阳光,从刚过去的夜晚里醒来,袒露着处子般的胸怀,恬静妩媚。
三月的清水河
五月的时候,大地完全绿了,清水河婀娜多姿,光彩照人,走过她的身边,忍耐不住地想上前打听她芳龄几许。
五月的清河水
七月的早晨,两岸的绿意更浓了,雾如轻纱一般飘浮在清水河上。此时我想起了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着李白的《梦游天姆吟留别》中的诗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情景,时光虽已远逝,但老师的声音还依然记得。
七月的清水河
八月的时候,清水河激情澎湃,水流湍急,混浊的河水淹过了河边菜地,不知上游哪里昨夜又下起了滂沱大雨呢。
再往前走,就到了青羊区和金牛区交界的马家场。每逢公历二、五、八的日子是马家场赶场的日子,据说这个传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马家场只有正街和顺街两条街,街都只有百来米长,常驻人口也仅有数十家。平时街上冷冷清清的,只有到了赶场的日子街上才喧嚣起来。
马家场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抗战时期,紧邻马家场的132机场,在抗战时期是一个军用机场,所以每逢赶集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军人及其家属在这里来购买生活用品及在这里聚餐。根据当地很多老年人回忆,最热闹的时候赶集人数多达上千人,是抗战时间成都四大赶集地之一,它们即是马家场、西门茶店子、武侯机头镇和青羊宫望仙场。
赶场的时候这里的商品繁多,价格也比市内便宜。有专门从事经商的小贩来这里赶场的,也有附近的农家将自家地里的蔬菜采摘来卖的。冬天寒冷的日子,来赶场的人稀稀拉拉的,各摊位门庭冷落。转春的时候,人渐渐多起来。进入夏天,到了赶场日,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二月十八日
五月二十八日
九月二日
重庆特色杂酱面馆
这家面馆的老板娘有个年轻貌美的女儿,逢赶场日,我常常看见她迈着碎步穿过摩肩擦踵的人流,用托盘端着一碗面条去送给顾客。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也经常与往返于市内上班同样骑着单车的她迎面相遇,她俊秀的脸宠和清爽利落的短发从我眼前一闪而过,多年之后仍将鲜活在我的记忆里。
七月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