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2013-10-12 18:43:13)
标签:

昭通

鲁甸

拖姑

分类: 我的辽阔中国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文图/张小路

 

早就知道云南有回族,可不知道这么多。火车没进昭通呢,山坡上先出现了光鲜宏大的清真寺,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看得出新建不久。

 

入得昭通城,尤其老城区的东南部,穆斯林举目可遇,或许男的不那么好辨别,而女人们带头巾,她们的售货摊子在路边一排一排又一排。

 

我2005年就想染指,不,涉足昭通,当时目标是乌蒙彝族,但后来直接去了大凉山,那里彝族文化传统保持最纯正。八年后终于抵达昭通,意外发现昭通地区的核心几乎不见彝族人踪影。滇东北的昭通地区辖域颇大,昭通城、鲁甸县所在的大坝子(昭鲁坝子)是最富庶的地盘,古代的五尺道从宜宾南下经过这里,去往曲靖,进入云南腹地。富庶而重要的地方,当然被强者占用,历来如此。尽管乌蒙彝族的统治中心长期在昭鲁坝子,但现在,他们在山里。

 

明朝伊始,朱元璋进军云南扫荡残元势力,领兵大将中就不乏回族人,兵士中当然也很多。到雍正朝,坚定地改土归流,朝廷派遣回族人屯戍于昭鲁坝子,他们有的从明初就居住在滇黔,有的新调自河北、山东。乌蒙彝族土司自得其乐的好日子结束了。

 

鲁甸县桃源乡拖姑村的拖姑清真寺,就是雍正八年在有功军官的封地上始建,掰手指算,几乎已历三百年了。现在,官方数据说桃源乡人口94%是回族,有三十多座清真寺,整个鲁甸县人口中回族占12%多,而彝族才占2%多。车子奔驰鲁甸土地上,绿白黄色调的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几分钟就冒出地平线。这还不算那些中国传统风格的老清真寺,它们不显眼。阿拉伯风格的寺院是近些年时髦起来的。

 

不要以为回族人奉令来终结了彝人土司的好日子自己就永享安泰了。晚清,西北回乱,天下震动,朝廷下令灭回。昭通城四门紧闭,地方部队(团练)入城狂屠。据称,城内回民幸免于难者寥寥。回民躲匿的东大寺被团练放火焚毁,妇女纷纷投井。东大寺2003年复建,也是光鲜的阿拉伯风格,院内井边有座烈士坊,纪念那些无辜悲惨的死难者。

 

人类的悲欢衰荣、得意与失落,永远都有,还会继续发生。幸好每个苦难人都能走过,也唯有寄望于此了。 

 

拖姑清真寺现在是云南省文保单位。不大,其实只是个一进的四方院落,名为唤醒楼,全部榫卯木结构。院子里,正面礼拜堂门外写着一天五次礼拜的钟点,这五次礼拜还各有名称,似是用阿拉伯语的译音写出。我正巧碰上了下午两点的那次。参加者不多,二三十个中老年男人慢慢从村里走来。还有几个女人,但女人在一个厢房里做礼拜,和男人分开。据说此寺的图纸抄自贵州威宁县的一个清真寺,而那个清真寺则抄自宁夏固原县的一个清真寺,第二个清真寺建起后,固原那个就失火焚毁了;拖姑寺建起后,威宁那个也焚毁了,所以传说拖姑寺坚决不让别的清真寺来量测照抄。或许有演绎成份,但寺内寺外的消防标语确实极为醒目。唤醒楼院子外有一幢现代的混凝土楼,看得出他们只在寺里做礼拜,其他活动都在那楼里办了。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乌蒙磅薄走泥丸:昭鲁坝子的回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